close

潛艦國造 應奮力一搏(心有同感!別只是虛晃一招!這是最後一次機會了!不然海軍就等著解散吧!)

2009年04月16日蘋果日報

美國《國防新聞》周刊引述台灣原建購潛艦的方向可能轉向國內建造。去年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對敏感的潛艦購案留給新任奧巴馬總統決定,但至今尚未定調,甚至傳聞是台灣方面通知暫緩擱置的。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國安會針對潛艦購案召開5次以上的專案研討會,試圖找出解決的共識,不過至今仍亦未有明確的公開聲明。 


依據此次美國所透露的訊息分析,策略的轉變確實是一項符合各方利益獲取共識的可行方向。從目前執政黨的立場來看,就兩岸政治氛圍與國內經濟的考量,必然擱置或放棄採購,不過斷然中止已向美國提出40多年的採購需求,亦會引發美國對過分傾中的疑慮。 

向美展現自衛決心 
就美國立場而言,此時美中關係與經濟困境,在台灣不主動積極推動的情況下,亦必然樂見繼續採取暫時擱置的模糊處理方式。由採購轉向國內研發建造策略,確是一項降低敏感程度,符合美中台三方目前的態勢與利益,既可向美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並贏得朝野民意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拉長彈性時間,剛開始幾年不需投入大筆的經費,並視兩岸狀況調整投入的積極度。
一位甫退役的空軍中將於國安會所召開的專案會議中反對8艘潛艦之採購,反對原因除了報價太貴外,就是未來兩岸真的發生戰爭,中國在掌握海空優後必然會採取最近且最安全的航道實施快速的兩棲進犯,而這些海域就在台灣海峽的淺水區域,因此潛艦將無用武之地。其實這樣的看法是相當錯誤的,大型潛艦確實在淺水海域會因為考量安全問題而產生戰力無法完全發揮的疑慮,但是反觀中國海軍最初發展的並非大型水面艦而是潛艦(飛、潛、快),且這些潛艦訓練與作戰的海域都在近海,直到近期中國海軍才開始由近海走向遠洋噸位越造越大。
台灣要發展的潛艦戰略正好相反,必須盡可能推向第一島鏈內的淺水海域實施前沿部署,因此小型潛艦非常適合。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曾於2006年7月提出「國造小型潛艦之策略建議」,以德國206A型為基本構型自行研發建造500噸級原型潛艦,不過很可惜此計劃當時並未獲民進黨政府支持。
此外,《國防新聞》周刊指出美國曾在2003年建議台灣可以購買義大利除役的8艘沙洛級(sauro-class)潛艦,由美方實施更新僅需花費20億美元(約每艘2.5億美元),惟台灣拒絕這項建議。若此消息屬實,海軍不妨考量採購替換老舊的茄比級潛艦作為過度兵力,保持訓練的能量。
國內自行研發建造潛艦成功與否,自然關鍵仍在於美國或是第三國提供相關完整的藍圖與技術協助,就建造風險而言確實存在,南韓與澳洲都曾在建造過程發生,但最後都憑藉堅持決心與毅力突破解決困難,並且獲得寶貴的建造經驗。 

不實踐將永遠止步 
以澳洲海軍為例,其藉由於國內建造6艘科林斯級潛艦,達成船體73.5%與戰鬥系統45%的自製能量。以此經驗為基礎,澳洲海軍已經於2005年決定開始著手研究設計自己的第三代潛艦。至於海軍與部分國內人士質疑國內建造能力,即使拿到藍圖與技術轉移,造出的品質仍堪虞,無法因應未來作戰需求,對此我只能再強調,別人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起步就永遠止步甚至退步。 


作者為備役海軍上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