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戰隊兩棲車輛預算爭奪戰

 美陸戰隊二十五年來,都在研製新車輛取代AAV-7,但一直沒有成功。至今AAV-7仍是美陸戰隊最主要兩棲載具。(法新社資料照片)
 美陸戰隊二十五年來,都在研製新車輛取代AAV-7,但一直沒有成功。至今AAV-7仍是美陸戰隊最主要兩棲載具。(法新社資料照片)

◎譚軍逸(譯)

 美海軍陸戰隊是美國對外投射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未來的「空海一體戰」中,陸戰隊更擔任島嶼守衛與進攻的關鍵兵力。美軍軍事網站Breaking Defense副主編佛里德堡撰文認為,美陸戰隊最重要的載具—兩棲車輛正陷入連串發展空轉的死胡同。由於美陸戰隊實力對亞太區域關係重大,其發展也直接影響多國陸戰隊未來,本報特節譯要點,以饗讀者。(編按)

 美國二○一五年國防預算法案,將在三月四日出爐。對亟需新型兩棲登陸車輛的美陸戰隊而言,這既是一個好機會,將過去連串失敗的計畫推倒重來;又或者是讓原本游移不定的決策者們更加猶豫。

 雖然二十五年來,美海軍陸戰隊一直都在發展新型兩棲作戰車輛,甚至將其作為陸戰隊的「優先要務」,以取代一九七○年代發展的AAV-7兩棲突擊車,但其目標始終不定。二○一一年,先進而昂貴的「遠征作戰載具」(EFV)因為價格問題,被前國防部長蓋茲取消。取代「遠征作戰載具」的計畫有二:與「遠征作戰載具」類似的「兩棲戰鬥載具」(ACV),以及比較簡化的「陸戰人員運輸車」(MPC)。諷刺的是,陸戰隊司令阿默斯上將雖然在去年決定停止「陸戰人員運輸車」計畫,將其資金轉為發展「兩棲戰鬥載具」之用,可是在二○一五財年預算計畫的提交,阿默斯又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決定無限期延後「兩棲戰鬥載具」發展,同時恢復「陸戰人員運輸車」計畫。

 當然,從計畫名稱就看得出來,「陸戰人員運輸車」的性能要求遠不如「兩棲戰鬥載具」,而是一個「性能有限、盡快實現」的計畫。但無論是「遠征作戰載具」、「兩棲戰鬥載具」,還是「陸戰人員運輸車」,這些載具所建構的戰場型態都是一致的:從兩棲登陸艦上載運陸戰隊員,然後把他們送上陸地作戰,甚至在內陸地區(如伊拉克)伴隨步兵作戰,因為這是美軍陸戰隊自二次大戰以來,幾乎每一場登陸作戰的基本形態。

 即使在「遠征作戰載具」取消前,陸戰隊仍有相似的作戰規劃:「遠征作戰載具」負責第一波突擊任務,在敵岸基反艦飛彈射程範圍外入水,跨越海域登陸,進行兩棲突擊行動;第二舟波則由氣墊船載運後續兵力登岸,鞏固灘頭堡;最後由通用登陸艇與「陸戰人員運輸車」,將其他部隊送上岸。

 ACV vs MPC

 現在美國面臨的預算問題,對陸海空與陸戰隊等四大軍種都造成嚴重壓力,也讓各部門的預算規劃者「十分焦慮」。一名美國防部官員就坦言:「每個單位都有一堆事需要『重新開始』,但我們可沒有那麼多錢。」

 當年「遠征作戰載具」就因為太過複雜與昂貴,最後被蓋茲取消。阿默茲上將則在數個月後就職成為陸戰隊司令,當時他宣示將推動發展一款新型、實惠與現代化的兩棲車輛。阿默斯也努力實現其諾言,積極推動「兩棲戰鬥載具」。

 可是隨著美國持續刪減預算,以及陸戰隊自身評估,阿默斯發覺「兩棲戰鬥載具」計畫不但技術不夠成熟,預算也嚴重不足。因此他決定採取兩階段:先購買一種價格低廉、具備一定程度水面浮航能力的陸上載具;然後再繼續發展更先進車輛。

 換言之,「陸戰人員運輸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兩棲載具」,其只需要一定程度的浮航能力,能夠跨越河流與其他沿岸區域常見的障礙(如沼澤),不需要像傳統的兩棲載具般,直接從兩棲船塢登陸艦入水,「游」過數公里的近海,再登上灘頭,而是利用登陸艦艇運輸上岸。

 值得一提的是,把看起來「高科技、高性能、高要求(與高價)」的「兩棲戰鬥載具」,換成沒那麼先進、價格也沒那麼高的「陸戰人員運輸車」,「似乎能讓五角大廈與國會山莊提供更多支持」。

 換言之,「陸戰人員運輸車」雖然沒辦法完全取代AAV-7或「遠征作戰載具」,但是至少能夠解決陸戰隊面臨的一大半問題—而且很快就能開始採購。

 不過部分五角大廈官員認為,未來不會有「陸戰人員運輸車」的出現,原型車反而有可能會被冠上「第一階段『兩棲作戰載具』」的名稱;待獲得後續預算後,繼續推動「兩棲戰鬥載具」計畫。因為從長遠來看,陸戰隊依舊需要一款裝甲載具,讓陸戰隊員能從登陸船團出發,在裝甲的保護下直接登岸。

 陸戰隊究竟需要什麼?

 自一九八八年以來,陸戰隊花了近四分之一世紀,尋求新型的高速兩棲突擊車,至今雖然依舊難產,但就許多像阿默斯上將這類「老陸戰隊」而言,兩棲突擊車是「唯一解」。

 五角大廈官員與少數陸戰隊高層卻不一定會這麼想,因為「遠征作戰載具」在二○一一年遭預算大刀腰斬,以及「兩棲戰鬥載具」今年遭無限期延遲的情況,至少已經讓一些陸戰隊的決策者意識到,他們長期以來似乎一直在追逐「錯誤的目標」,最後更一頭鑽進了「預算與技術的死胡同」。

 與其用一款能在水面上高速航行,又能在陸地上作戰的先進兩棲載具,倒不如把它分成兩種個別載具,會更便宜、更穩定。如同時發展主要在陸地上作戰、只擁有有限兩棲作戰能力的「陸戰人員運輸車」;以及一款高速登陸艦,能夠把前述載具直接送上灘頭,或送到離灘頭夠近的地方,讓那些運輸車能「漂上岸」。

 至於堅信「唯一解」的老陸戰隊員們,也必須把握二○一五財年的預算提報,因為就算「陸戰人員運輸車」在二○一五財年預算成功過關,但在現有美軍採購方式,還需要進行一連串合適的競標、驗證與測試。然後隨著採購數量累積,真正形成戰力,恐怕要等到二○二○至二○二一財年。

 至於未來更進一步的「兩棲戰鬥載具」,或者阿默斯的「第二階段」計畫,考慮美國現有財政狀況與未來戰爭形態轉型,真正實現恐怕遙遙無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