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基隆軍艦 防空作戰能力優越

記者謝宗憲/專題報導

 每當重要的海上演訓,總可發現基隆級艦擔任支隊旗艦,與各型艦艇協同作戰的身影。民國94年成軍的海軍基隆級艦隸屬於168艦隊,下轄基隆、蘇澳、左營、馬公軍艦,其中基隆軍艦(DDG-1801)於民國94年12月8日返抵國門,為首批抵臺的基隆級艦,具有指標意義。基隆級艦不僅是我國噸位最大的作戰軍艦,優異的防空作戰能力,更是海軍不可或缺的重要戰力。

 基隆級艦原為美國海軍紀德級驅逐艦,當年我海軍為提升艦隊防空及戰場管理戰力,經審慎評估後,向美軍採購偵蒐能力優異,且籌獲期程較短的紀德級艦。民國93年3月,接艦官兵赴美展開接艦作業,接受美方嚴格訓練及認證,通過裝備測評、火砲及飛彈試射後,基隆及蘇澳兩艦在94年11月1日於美國查爾斯頓啟航,經歷38天的航行後,在國人期待下返抵國門。

 基隆軍艦身為同型艦的「領頭羊」,官兵在接艦過程中歷經許多「第一次」的壓力,並為後續的接艦官兵樹立典範。近年來,在艦長張獻瑞上校領導下,歷經海標、海強、海威、聯興、三軍聯合實彈射擊等重大操演,以及基隆級艦返國後第一次大修工程,均獲各級肯定。張獻瑞說,基隆級艦加入海軍的最大意義在於,其擁有優異的指管能力,能結合各軍種作戰圖資資源及儎台,高度整合與發揮各儎台之偵蒐與打擊力,並擔任不同作戰艦艇的支隊旗艦,有效延伸戰略縱深,增加我預警反應時間,擴大作戰空間及打擊力,扼控南北重要海域,阻敵進犯。

 基隆軍艦擁有先進的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其海戰戰術情報系統,可有效控制反潛及反艦武器,並藉其戰術數據資料鏈傳系統自動比對,律定威脅等級與整合來自岸上、空中兵力和友艦不同偵蒐儎台所獲得的戰場目標資料,再將整理過的資料迅速傳送至需要情資的單位,達到情資共享與建立共同作戰場景能力,成為戰區防空體系與聯合指揮體系中心,擴大戰略與護航半徑。

 防空作戰方面,其戰鬥系統、數據資料鏈、戰術資料系統、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與武器指揮系統,系統整體反應時間短,可於500公里內偵測、識別,追蹤256個目標,並接戰6到8個目標,透過三度空間分析及電子穩定處理後,進行自動威脅評估,同時選擇武器對多目標進行接戰,有效反制敵空中攻擊。

 此外,該艦配備之標準二型飛彈,可有效攻擊153公里內之各路空中目標;魚叉飛彈可對130公里內之水面目標進行超水平線攻擊,並運用資料鏈路傳輸目標資料,協力與管制友艦進行攻擊;反潛作戰方面,配備犀利靈敏的SQS-53主、被動聲納,可追蹤35公里半徑範圍內的水下目標,經過戰術情報系統分析後,由MK-46魚雷或反潛直升機發射武器進行摧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