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沉海當魚礁 學者:廢鐵危害海底生態

2015-06-27 03:13:24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沉船具有集魚效果,近年也成為潛水景點。 圖/潛水教練李翔提供

分享
 

台灣沿岸有兩萬七千餘座人工魚礁,包括水泥礁、電線桿礁、鋼鐵礁、船礁等,漁業署以集魚為目的,沉放前都會取下油品、電路板等汙染源,但保育團體及學界認為,經洋流衝擊後,廢鐵仍將破壞海洋動物及珊瑚礁。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舉例,二○○三年海軍除役的陽字號軍艦,爆破後沉沒成為綠島人工魚礁,但經不起洋流及大浪衝擊,瓦解成一堆廢鐵,壓在鐵板下的是無數海洋無脊椎動物及鄰近的珊瑚礁生命。

「這是人工魚礁投放政策的錯誤。」陳昭倫解釋,魚礁最主要目的是「集魚」,短期可聚魚並增加魚獲量,但以人為方式操作海洋卻是弊大於利。

「或許短時間可集魚,但長時間卻會改變海洋生態,甚至造成珊瑚魚類枯竭」,他說,這次沉放的海口村外海是沙地,下沉後可能改變沙蟹、牛尾魚等棲息環境,也會引來珊瑚礁魚類,甚至改變當地生態環境。

陳昭倫質疑,投放人工魚礁乍看可以增加漁業產值,但卅年花了卅億,台灣的漁業卻不斷枯竭,應重新檢討台灣周邊海域是否適合這類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