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析美、澳聯合反登陸演習的實質意涵

◎ 耿志雲

 美國和澳大利亞近期聯合舉行反登陸聯合演習「隨身軍刀」(Exercise Talisman Sabre),由於美、日、澳已在關島舉行過多屆的「北方對抗」(Exercise Cope North)聯合空中攻防演練,所以今年這場原本應該只有美、澳兩國聯合的活動,因為邀請了日本陸上自衛隊「西普連」(準陸戰隊)的參演,變得有幾分耐人尋味的涵義,在國際間將它擴大以「三國聯防」的角度解讀的同時,其實不妨從另一個實做的層面,推論這場演習對未來亞太佈局可能的發展與影響。

 建立美國亞太軍事屏障

 在論述美、澳軍事同盟關係時,便須一道談及「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ANZUS),這條也被稱為「美、澳、紐安全條約」,本質上是一個美國和澳洲與澳洲單獨和紐西蘭聯合處理太平洋地區防衛事務的安全條約,也是一個完整的「三方防衛條約」,它在1951年9月1日於舊金山簽定的條約,並在1952年4月29日生效。

 儘管紐西蘭在1980年代基於核武部署決策與美產生歧異,但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軍事交流仍然是以此一條約為前提,從「冷戰」時代至今逐步陸續展開系列軍演活動,當然,它也包括了美國和澳大利亞在新世紀之後舉行的「隨身軍刀」系列反登陸聯合操演在內。

 長久以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觀察,如果說這個系列的演習是「針對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擴張行為」為目的,倒也不盡然,因為自美國軍力逐漸朝向第二島鏈移動之後,美軍除了加強在關島的軍事部署之外,也必須以關島當地為中心,找出向外聯結的戰備動線,以便於隨時對沿亞洲大陸緣海地帶提供增援的保障軍力,復以澳大利亞在二戰時期就擔任著英美盟國在太平洋的屏障,因此當任何亞太強權勢力崛起時,澳大利亞,特別是在位於北部領地附近的各區位,就自然會顯出與時俱進的戰略價值。

 這一觀點可從「隨身軍刀」聯合演習的場地看出幾分端倪,它不僅有北部領地,還包括了中部沙漠區、澳洲大陸東部珊瑚海水域等傳統上防禦澳洲本土的海空戰略區位,甚至還延伸到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美國本土的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和維吉尼亞州的薩福克軍港等地,雖然這場演習歷來均使用以上各個濱海地區的「淺灘區」進行操演,但也充分顯示了美國不惜從本土調派軍力,以之防衛澳大利亞重要經濟城市、進而維護美國在南太平洋利益的實質樣態。

 參演編制超越先前各屆

 這一屆,美國派出了21艘各型艦艇參演,包括甫修整完成的核動力航艦「喬治‧華盛頓號」〈CVN 73〉與另3艘「洛杉磯級」核攻擊潛艦在內,參演的各式飛機達200架,單是美軍本身就達22000人,加上來自澳、紐兩國的部隊上看30000多官兵,如此陣仗可以說自本屆演習起,「隨身軍刀」在戰術上已經從反登陸的防禦形態,改為先發的預備攻擊梯隊,同時以核武力加強了在澳大利亞的前緣部署,也強調以跨國聯組編制的特戰部隊,對包括「非傳統安全」在內的中型強度威脅進行防範與打擊,更特別之處在於納入了多個美國聯邦政府的單位參演,例如「司法部」、「農業部」甚至「聯邦調查局」等部門,形同將這場演習視為等同美國本土舉行的軍演等級。

 今年的「隨身軍刀」演習場地也是以不同的科目和內容,分散在夏威夷珍珠港、南加州聖地牙哥、美東諾福克至薩福克軍港區的「李維‧麥克羅海軍聯訓基地」,和關島與其鄰近的各座離島舉行。這種安排凸顯了美軍將傳統海空力量結合與外軍聯訓的企圖,同時藉之以鞏固美國在西南太平洋各戰略位置的實作,以便於一旦在實戰中,能很快地融入盟國的部隊,達到「增援」的「輔助」效果,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去年7月1日決定「解禁『集體自衛權』」之後,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更能讓日本自衛隊的武力合理化地延伸到澳大利亞海濱,構築成完整的第二島鏈防禦力量。

 「隨身軍刀」演習的微妙演變

 稍微回顧「隨身軍刀」演習的歷程,便能看出其中演變的微妙,2005年第一屆舉行時,美、澳兩軍雖然派出了16000名部隊,但確是以分階段、分科目的演練「組合式部隊」在澳洲本土部署,它也融入了美軍在2003年之前的「串列衝擊」、「捕魚王」等規模偏小的局部反恐演練的軍演,目的在於促進美、澳雙方對於非傳統安全的應對默契,所以投入的裝備也以S-70A、MH-60S直升機和登陸氣墊艇為主。但是在2007年第二屆舉行時,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的戰鬥機就也投入演習編制,分別從昆士蘭、雪梨和布利斯班等軍民共用機場起飛,演習的總人數也增加到26000人,此時等於已經將整個澳洲大陸預設成美國在亞太的最大規模兩棲演習場,所以邀來日本自衛隊參演實在是料想中的舉措。 2011年是「隨身軍刀」變化最大的一屆,這一屆開始發展組合式部隊(包括陸戰隊)的三棲聯訓科目,也包括了都會近郊城鎮作戰與美、澳兩軍實彈射擊的協調管制作業。再到2013年的第5屆上演時,美軍更派出了甫成軍部署在琉球普天間基地的MV-22「魚鷹」機參演,包括美國海軍航艦「第7遠征打擊團」在內,參演人數多達28000人,從此由「反恐」轉為確立了「反登陸」演習的調性。

 構築美國亞太新防線

 在澳大利亞舉行的「隨身軍刀」演習場地以北澳複合靶區(布萊德蕭訓練場與迪拉美爾靶區)與澳洲東部複合靶區(淺水灣區與科利海灘訓練區),觀察這些演練反登陸與奪島的區位,其氣候與地形都以鄰近中國大陸東海周邊的小型島嶼甚為相似,由此不難看出美國太平洋總部的細膩安排與想定。

 至於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亟待海外盟友分擔軍事裝備研發經費、減少輿論對於實質出兵,特別是降低地面部隊在海外部署巡弋時折損的壓力,因此在今年4月27日與日本達成修改《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內容,以便於日本自衛隊基於「同盟」關係承接部分美軍作戰風險,屬於可以被理解的政治操作。澳大利亞也著眼於日本「蒼龍級」柴電潛艦的技術輸出,趁機加強日、澳軍事合作關係,附和地邀來日本參演也是促成這屆「三國聯演」的遠因之一。可以想見的是,美國太平洋總部在「冷戰」時代從關島到北海道經琉球延伸至印度洋的「四角防線」在美國「重返亞太」的主張之下,未來只會變得更加明確。(作者為軍事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