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武器的歷史與發展

隨著各國科技進步,32年前「星戰計畫」的想像已逐步走向現實。(取自網路)
隨著各國科技進步,32年前「星戰計畫」的想像已逐步走向現實。(取自網路)

文:編譯王光磊

 1983年3月23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公開發表他著名的「星戰計畫」演說,計畫大舉投資研發各類先進武器,打擊敵方自大氣層外來襲的洲際彈道飛彈與人造衛星,32年後,雖然大規模核子戰爭的可能性不再,但這些武器仍持續發展,並且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開始部署。

 正式名稱為「戰略防禦機先」(SDI)的「星戰計畫」,主要要在外太空與地面部署包括導能武器(如微波、雷射、電磁砲),或者傳統攔截飛彈,阻止敵方來襲的彈道飛彈,同時還會部署反衛星武器,攻擊敵方的軍用衛星,削弱敵軍的情監偵能力。

 在「星戰計畫」之前,亦有許多工程師考慮過將攻擊武器部署至太空,讓核彈頭直接從軌道落下,大幅縮減打擊地面目標的時間,不過這個點子因為1967年的聯合國《外太空條約》中,禁止在外太空部署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條款,從未實現。

時至今日,太空武器的基本需求、概念與樣貌,其實與「星戰計畫」時代差不了太多,只是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是否要進一步擴大太空武器的研發與部署,成了考驗各國利益與人類和平未來的重要權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