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航太產業處境如飛魚遭夾擊 漢翔仍逆風起飛

2016-03-07 00:00:00 經濟日報 江睿智

 

 

 

國內航太龍頭漢翔公司因應民航機20年大換機潮,以及航太零組件複合化趨勢,積極整建台灣先進複材中心,近年來陸續接獲國際重要航太大廠如波音、空中巴士、龐巴迪航太、賽考斯基飛機等複材訂單,並持續堅持落實國防自主,加強國家安全;發展航空工業,促進經濟繁榮為使命。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1月,台中沙鹿風沙吹起,台灣航空產業奮力逆風起飛。

 

漢翔11號廠房中間高掛著青天白日滿紅國旗。20年前這裡是經國號戰機的生產線,而今已成為世界商用民航機的組裝生產線。技師們在機殼上打鉚釘的聲響清脆,此起彼落,一排巨大圓形A321機翼後加長段機身等著組裝、裝箱,排隊出貨。

 

11號廠房另一頭是波音737主輪機艙門、B787夢幻客機水平尾前緣等零組件組裝,在波音生產鏈中,由漢翔獨家生產;美國總統專屬直昇機座機「陸戰隊一號」S-92直昇機性能提升,採用的是漢翔設計製造機頭;去年底首飛日本三菱商務噴射客機MRJ,機殼複合材料出自漢翔設計製造,是亞洲唯一打入MRJ設計製造的外商。

 

高雄岡山陽光耀眼,漢翔發動機匣一號廠生產線大型車床和銑床一字排開,日夜趕工,專為奇異(GE)生產各種材質飛機發動機匣,外觀像似大圓桶,圈內人俗稱為「浴缸」,上面布滿各種細緻凹痕,「一口浴缸價值如一台Jaguar、Benz汽車。」漢翔發動機事業處處長王欽漢比喻,提醒技術員必須注意所有細節。

 

慘遭夾擊 自謀生路要活下去

 

國內航太龍頭漢翔公司因應民航機20年大換機潮,以及航太零組件複合化趨勢,積極整建台灣先進複材中心,近年來陸續接獲國際重要航太大廠如波音、空中巴士、龐巴迪航太、賽考斯基飛機等複材訂單,並持續堅持落實國防自主,加強國家安全;發展航空工業,促進經濟繁榮為使命。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國際上只要在天上飛的民航機,有九成都有來自台灣漢翔零組件,包括葉片、發動機匣、水平尾翼尖、機腹整流罩等,漢翔更是GE在亞洲第二大夥伴。」漢翔董事長廖榮鑫自豪地說。

 

自己的道路自己開。過去幾年間,國內為了是否簽署服貿和貨貿爭吵不休、藍綠對決,漢翔悄悄地打入國際民用航空供應鏈,多樣化生產線令人刮目相看。

 

「為了生存啊,我們要活下去!」漢翔副總何保華坦率地道出。2000年最後一架經國號出產後,漢翔面臨無飛機生產的困境。對當年不眠不休投入經國號戰機研發生產的年輕工程師來說,懷抱著最熱情的夢想,卻遭到最無情的破滅。

 

漢翔工程師提著皮箱,自己去敲波音、空巴的門,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面對國際大廠,幾乎沒有談判籌碼,甚至賠錢履約,不知繳了多少學費。而今漢翔已取得國際航太850多項認證,重燃航太產業希望。

 

長榮航空董事長張國煒為一圓航太夢,也轉投資長榮航宇搶進波音供應鏈,誓言要串起台灣航太供應鏈;漢翔投資近40億元,投入先進航太複合材料中心擴廠、F-16A/B性能提升維修廠、第三座飛機引擎機匣廠,預計今年內啟用,盼在全球航太市場搶到更大的餅。當國內各產業遭遇紅色供應鏈挑戰,廖榮鑫下定決心絕不去大陸投資,他說,航太是高附加價值產業、訂單能見度長,他希望能留在台灣發展。

 

儘管訂單滿載,「挑戰比機會多,」廖榮鑫話中透露著焦急與擔憂,他更以「飛魚」來形容台灣航太產業處境。海中飛魚被鬼頭刀追趕,緊急時會跳出海面,但天空又有白腹鰹鳥在等著抓飛魚,「鬼頭刀就是後進國家國際競爭,白腹鰹鳥就是來自如德國等高工資國家,夾工業4.0優勢,竟能壓低成本來搶單。」

 

整合上下游 一起打進世界盃

 

 

如何突圍?為擺脫夾擊,近來廖榮鑫積極奔走,聯合長榮、華航,攜手中鋼、台塑,結盟工具機廠,合組航太A-Team 4.0,整合國內航太產業上下游供應鏈,並運用工業4.0,達到精實製造、提升競爭力的目標,「一起打進世界盃」。

 

航太產業背後象徵的是國家力量,也是難度最高的系統整合,漢翔希望,台灣早有國機國造的能力,爭取國軍高教機、甚至下一代戰機留在台灣研發、生產製造,從中培養台灣航太系統整合能力,從原料、設備、製造,帶起產業鏈,累積實力。

 

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也說,國機國造,技術自主,把航太產業留在台灣,不僅可降低生產及維修成本,一架飛機上百萬個零件,改採用國內製造機台,可帶動台灣工具機產業往航太升級,「國機國造,這個產業才抓得深,產業鏈才會起來」。

 

台灣航太業從死亡幽谷殺出一條血路,是台灣產業堅苦卓絕、努力奮起的縮影,再怎麼苦難,都想努力拚命地留在台灣。而其他產業亦復如此,只要有機會也想留在台灣,「如果可以留在台灣,誰想要遠渡重洋?」一位不願具名產業界人士說。

 

眼前台灣經濟處境,遠比想像中艱難。台灣紡織業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布局,近期被迫紛紛前往東南亞設廠;台灣之光、近來是台灣投資主力台積電被迫登陸設晶圓廠,「不怕紅色供應鏈怕缺電」、「擔憂環團抗爭」,連老帥張忠謀也不禁擔心台積電未來能否順利在台擴產。

 

工總喊出五缺,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憂心,若不採取行動排除投資障礙,可能未來將難有新增投資案。台灣若沒有具體投資來帶動成長,產業外移會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及薪資不成長」。

 

中華開發工銀董事長張家祝觀察台灣經濟變遷指出,1960年代紡織業、1970年代石化業、1980年代電子業、1990年代半導體、2000年光電產業,曾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主力;2010年之後,政府扶植生醫、綠能及民生產業,但都未成氣候,還在摸索中,並沒有紮實產出。他表示,電子資訊半導體業或還有十年發展光景,「台灣未來的核心產業,現在仍看不到」。

 

 

新政府:創新與投資是經濟成長兩大關鍵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財經智囊、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樂觀地表示,創新與投資是促進成長與就業的兩大關鍵要素,新政府已明確提出包括生技、物聯網(IoT)、智慧機械、綠能及國防產業作為下一世代產業,新政府將創造政策工具,引導民間投資未來。

 

但業界認為,除了兩岸政策外,國、民兩黨相關經濟政策並無明顯差異,五大產業中不少已是既定政策方向。一位產業界人士說,「未來願景已經談太多了」;業界更關心的是,「如何排除投資障礙,解決五缺,讓產業能安身立命,不用擔心隨時要被趕走」。

 

最黑暗的時代 也是最關鍵的時刻

 

漢翔董事長廖榮鑫。 記者黃義書/攝影

分享
 

「台灣經濟陷入『均勻衰退』,不是景氣問題,結構問題之多,如同多重器官衰竭,卻不覺得自己已然重病,甚至社會仍沒有自覺需要改變。」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直指台灣經濟及社會核心問題。

 

最黑暗的時代,往往是關鍵時刻。1960年代美蘇太空競賽,當時美國太空科技相當落後,經濟實力亦不像現在強大,美國總統甘迺迪卻誓言十年內登陸月球,當時美國人認為根本做不到。他在著名「Moon Speech」說,選擇這個目標,「不是因為他們很簡單,而是因為他們很艱難」,「所有偉大的行動,都伴隨著巨大的困難,需要我們用無盡的勇氣去面對,努力去完成和克服。」

 

面對台灣眼前經濟挑戰,沒有簡單的答案。但能否再創造台灣奇蹟、台灣能否成為偉大國家,存乎於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決心,以及用何種態度面對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