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點投書:海軍真需要推動大規模的造艦計畫嗎?

 2016年07月09日 06:00
國防部持續推動潛艦國造。(風傳媒)

國防部持續推動潛艦國造。(風傳媒)

海軍,是強國向外延伸的觸角,是強國向外拓展的工具,是稱霸世界的長矛。歷史上任何一國想要崛起稱霸一時,建構強大的海軍就實屬非常重要。國軍的水面兵力在過去受到「大中國」的思維影響,也認為海軍需要建立龐大的艦隊來維持其規模,來維持其台海的穩定。只是時過境遷,當時的台灣海峽仍有美軍第七艦隊守護,現在海峽的另一端-中國海軍已逐漸強大,透過航母的服役,透過水面艦隻的增加,昔日稱之為「第一島鏈」的西太平洋早已慢慢被中國解放海軍滲透,並正在挑戰美軍在西太平洋上的海上勢力,於是乎台灣如何有效的建設海軍,在現實與資源的侷限下,利用自身優勢來建立新的海軍就屬相當重要,本文以下將從台海現況先進行威脅分析,再從自身的國家資源分配來勾勒出未來海軍該如何建軍備戰守護台海?

總統蔡英文4日視導宜蘭部隊,首站抵達海軍蘇澳中正基地登上沱江艦,並與官兵合影及頒發加菜金。(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4日視導宜蘭部隊,首站抵達海軍蘇澳中正基地登上沱江艦,並與官兵合影及頒發加菜金。(顏麟宇攝)

當前解放軍海上規模

依據美軍最新出版的「中國軍力報告書」當中,海軍兵力若以三個艦隊規模約有303艘各型軍艦(包括潛艦),假若單獨不計北海艦隊的規模,則約有218艘各型主力軍艦,台灣海軍已不過近百艘的海軍規模,從數字整體規模來看,對台灣周遭海域的威脅實屬嚴重。即便當前解放軍只出動近1/3的水面與水下兵力即可對台灣造成嚴重恫嚇,甚至連美軍的第七艦隊與日本的海上自衛隊皆備感壓力。為此,總統蔡英文在上任後就不斷拋出「國艦國造」、「潛艦國造」議題,對於國軍未來兵力的規劃相當注重,在國內政策與國軍鼓勵下,在6月20日對外公布未來海軍一系列的造艦計畫,包括:「新一代主戰艦」、「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多功能人員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潛艦國造案」、「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新型救難艦」、「快速布雷艇」、「新型海洋測量艦」、「新式港勤拖船」和「陸戰隊特戰裝備」,總預算案高達4700億元,預計從2018年-2040年,分22年來執行龐大的造艦計畫。

中國海軍看著軍艦進入上海。(美聯社)
中國海軍看著軍艦進入上海。(美聯社)

該案大概可算是國軍近幾十年來最大一筆建軍案,也代表海軍願意針對自身不足之處進行逐步建軍,照理說應當鼓勵,畢竟海軍有許多的裝備已屬老舊,拋開硬體不談軟體也亟待提升,只是如此龐大的造艦案,對國家的財政來說已是不小的負擔,再加上國軍未來持續推動募兵制也需一筆預算來支持,在預算負荷上已屬超出,因此本文對於大規模的建造案抱持高度懷疑,甚至認為若以台灣近幾年的經濟成長表現已屬疲乏,政府要如何提供如此龐大的造艦經費,在本質上已讓人相當懷疑;另外若以國軍最大的假想敵中國解放軍為例,解放軍的規模不論在資源與數量上均超過台灣的情況下,加上習近平已明確指出:『發展航母,開拓遠海、航向「深藍」,將中國海軍飛行學院改組為海軍航空兵學院、中國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則改組為海軍陸戰學院,組建新的水警區構築陸海一體防禦』,讓中國海軍可以航向更遠的海域,並且也已2020年作為確認,要達成海軍兵力可跨越第二島鏈之能力,同時解放軍的造艦速度早已超越國軍數十倍,假設等到國艦國造完畢,中國海軍的規模也許早已稱霸太平洋,成為區域中的強權,到時就算可以完成整個建軍計畫,對於防禦中國海軍之威脅也只是防不勝防。

20160527-台船再次展示將試造的兩段潛艦船身。(朱明攝)
台船再次展示將試造的兩段潛艦船身。(朱明攝)

檢視其中的造艦計畫:潛艦、水面艦

一國在推動國防建設時,要考量的除了包括:技術、後勤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國防預算的金額;誠然,台灣近幾年來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往後的幾年也很難有起色,在如此嚴峻的預算壓力下,大規模的造艦計畫顯得沒有腳踏實地,另外暫時拋開水面艦隻不談,柴電潛艦最關鍵的技術(燃料電池)如何取得?所需經費為多少?技術風險的評估?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也需一併解決,會有如此疑問,是因為這些裝備本就不易獲得,加上現代柴電潛艦假若沒有安裝燃料電池系統,在台灣海峽航行的我方潛艦既跑不遠也容易被敵方擊沉,根本無法進行反登陸作戰。

當然會有其他支持潛艦人士會認為潛艦具備出奇不意、攻其不備的特性,在不易取得燃料電池的情況下也能執行反登陸作戰任務,並以一戰時期的德軍潛艦作為成功案例,同時藉由福克蘭群島戰役中的成果來為潛艦國造增添許多正當性。當然若以軍種的思維來建軍這點是可以理解,只是純粹以作戰環境來檢視上述例子時,會赫然發現潛艦之所以可以在以上的例子獲得相當成功的戰果,是因為作戰環境都是位在大洋中進行,由於大洋利於潛艦長時間在水下(面)航行,在水面或水下航行時不易被對方發現,同時藉由廣大的海洋使敵方不知該從何防備並乘機進行突擊,達成一定的戰果。

上述成功的案例也造成當今支持潛艦的人士普遍認為所有柴電潛艦都完全具備反登陸、反水面的作戰能力,而忽略了作戰環境的差異性會造就出不同的戰果,不同的物理環境會使裝備的性能在使用上有所差異。換言之,若以台灣海峽的作戰環境來論,潛艦並非是最佳的防衛武器,潛艦國造並非如此急迫,也並非國軍急需的裝備,國軍更毋須為建軍而建軍!

國防部27日舉辦「國軍105年春節加強戰備」參訪活動,帶領媒體登上磐石艦觀看海空聯合反潛搜索演練。(顏麟宇攝)
國防部舉辦「國軍105年春節加強戰備」參訪活動,帶領媒體登上磐石艦觀看海空聯合反潛搜索演練。(顏麟宇攝)

另外,根據海軍公布的造艦名單當中,12項計畫含潛艦總經費,粗估4700億,從民國107年持續到民國129年(2018-2040年),預計要花大約22年的時間來逐步推動各型造艦計畫,在計畫當中海軍預計規劃將建造6-8艘類似具有神盾系統的水面艦,來強化海軍的防空與區域作戰能量,並替換老舊的紀德艦,這麼做頗有浪費資源之嫌,原因在於以台灣的作戰環境,加上解放軍在沿海部署相當數量的岸基反艦飛彈與長程火箭(東海系列反艦飛彈、衛士系列火箭),以台海縱深如此的短根本毋須配備更多大型的水面艦隻,一旦開戰我方軍艦根本無法躲避,會面臨直接被摧毀的命運;再加上先前已向美方購買4艘紀德艦,海軍在當前的水面艦隻數量上完全足夠應付任何突發狀況(包括南海主權),如此的重複的建軍政策實在是非必要,不利於海軍整體建軍發展,也會使台灣在國防支出上,執行太多支出項目而缺乏聚焦國防戰略,不利於台海防衛作戰計畫。

如何建構下一代海軍?

台灣海軍該如何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國防戰略下進行戰力維持?基本上會受到國家戰略與國防資源的影響,客觀來說推動大規模的建造計畫已不完全適任,原因在於台灣海峽如此狹窄的海域來說容不下這麼多艘大型戰艦執行任務,真正要防守的目標也只限於台灣海峽周遭海域,實在無必要建造數量龐大的艦隊進行守衛。對於海軍來說,維持既有的艦隊規模即可,除了可讓老邁的濟陽級軍艦除役外,若要進行老舊艦隻的更新也應該讓主力艦兵力數量維持在30艘以下,那海軍該如何防守台灣呢?本文認為增加岸基反艦飛彈的規模與部署地點是一個可參考的選項。

平時可編配在部隊當中,一旦戰爭爆發所有的飛彈發射單位與相關的後勤支援單位可透過各個公路網(省道、縣道、或是鄉間道路)進行疏散並遂行反制任務,若以本島來說,海軍可以利用現有的雄風1型、2型、3型甚至是性能優異的雄2E飛彈,在全台灣分為北、中、南、東部各配備200-400枚的岸上反艦飛彈大隊來進行部署,利用陸地上的地貌優勢在全島各個周圍進行嚴密的岸上反艦飛彈部署,除了為增加地面部隊的反登陸作戰增加了反應時間外,也可避免敵方摧毀與鎖定,也為空軍爭取第二擊之時間。

另外在外島的金門、馬祖與澎湖可以分別部署20-50枚不等的反艦飛彈數量,利用部署反艦飛彈的方式進行固守策略,也可替外島官兵的守軍增加更多的反應時間;相關的反艦飛彈單位除可以利用其偽裝網或是其他車輛進行偽裝與部署來降低被偵測的機率,透過本島與外島反艦飛彈的部署,不但讓國軍爭取到更多的反擊時間,也降低海軍未來的建軍成本,多出來的研發與建造經費還可移至其他軍種來進行建軍備戰。

「沱江艦」是首艘國人自製雙船體設計的匿蹤飛彈巡邏艦。(顏麟宇攝)
「沱江艦」是首艘國人自製雙船體設計的匿蹤飛彈巡邏艦。(顏麟宇攝)

軍事乃政治的延續,每一種軍事判斷都得以某種政治判斷為基礎,國防政策不應被特殊利益團體牽著鼻子走,應秉持著務實原則、合理化價格來推動相關的國防工業政策,期待新政府可以用更多的視角來看待台灣的國防政策。另外要說明的是反艦飛彈均無須人員涉險飛入敵火,也不需要昂貴的空地勤人員之成本,更是臺灣自主技術比較可能達成者,成本效益更甚於戰機。國軍在建軍備戰上實在是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船艦建造,因為建造再多的軍艦終究敵不過中共海軍現有與未來的規模,台灣必須在國防資源有限的事實上做出許多務實的安排,才有能力真正建立一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部隊。就目前的當權者而言,如何安撫、照顧、體諒各相關部門與團體,尋求各方至少可以勉強接受的共識,也是成功推動政策所不可忽略的關鍵。

*作者為軍事戰略研究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