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電磁砲作戰需求文件曝光
編譯高銘澧/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一份原訂在元月底公開的「資料徵求」(RFI)文件,因作業疏忽提早釋出,其對美國海軍針對正在開發的「電磁軌道砲」作戰目標需求,有相當具體陳述。讓世人能預窺即將於2016年上艦測試電磁砲的目標能力。
美國海軍對導能武器可說是野心勃勃,除了在部署中東的「龐斯號」(LPD 15)上安裝雷射武器外,亦計畫在2016年將電磁軌道砲安裝在第3艘聯合高速艦(JHSV 3)「米尼諾特號」上,不過直到這份RFI文件曝光,外界才知道美國海軍打算拿電磁軌道砲來作什麼。
這份NAVSEA代表「導能電子武器計畫」辦公室(PMS 405)、海軍研究室(ONR)與國防部辦公室等單位提出的文件,明確指出未來電磁軌道砲作戰需求,其包括針對來襲彈道飛彈、匿蹤目標,以及水面與超音速威脅的攔截與打擊能力。
此份RFI還提及,在2018年以前整個電磁軌道砲系統必須具備「偵查、追蹤、迎擊彈道飛彈、空中、水面等威脅的廣泛任務執行能力」,同時能在2025年以前部署。
當前美國海軍攔截彈道飛彈的主流系統,仍是靠著改良版「神盾戰鬥系統」,控制現有的相位陣列雷達,以及新型標準飛彈,作為攔截彈道飛彈之用,可是新型標準飛彈價格非常昂貴,1枚標準飛彈的成本超過1100萬美元(約新臺幣3.4億元),嚴重限制部署數量。
根據美國海軍規模,電磁軌道砲的彈藥將遠比標準飛彈便宜與經濟,可是目前的電磁軌道砲面對匿蹤能力更佳、更快的導引武器等威脅時,仍力有未逮。故RFI建議應就以下6點進行改善:
1. 電磁軌道砲應加強對低雷達反射目標(即匿蹤目標)的追蹤能力;
2. 雷達掃描覆蓋(FOV)角度,包括方位角與抬升角都必須高於90度;
3. 能夠對大氣層內的彈道飛彈,進行追蹤與接戰的能力;
4. 降低環境因子(氣候、表面、生物)造成的雷達波訊號散射;
5. 強化電磁軌道砲系統在反彈道飛彈、防空作戰與反艦攻擊時切換模式的能力;
6. 電磁軌道砲在攔截彈道飛彈時,其超音速砲彈亦具備追蹤目標之能力。
美國海軍希望在2020年至2025年間完成部署,代表NAVSEA有意將電磁軌道砲裝載在自2028年開始建造的下一代海軍航艦,如新一代的勃克級驅逐艦或新型巡洋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