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衡量解放軍角色與台國防政策

點閱2935
我要評比
 
8/10
364
分享
 
圖為解放軍參演演習。(中新社)
圖為解放軍參演演習。(中新社)

3月底至4月初,北京出動3艘軍艦赴葉門撤僑,同時也協助了其他15國的僑民安全撤離。此舉係中國首次進行的國際海上救援行動,展現了大陸海軍應變與協調的能力。相較西方媒體多年來一再掀起「中國威脅論」與「解放軍無戰力論」,國際社會對解放軍的角色起了微妙轉變。

自從大陸擴建南海島礁港口與飛機跑道,2月間又宣布自建第二艘航母後,西方再度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誇大中國軍力擴張。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公布的〈2015年全球軍力評估報告〉聲稱,中國國防預算近年激增,已占亞洲軍費支出總額的38﹪;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的〈中國未完成的軍事轉型〉,則強調中國軍方的弱點,判讀解放軍體質、指揮結構、人員素質、戰略運輸能力、艦隊空防與反潛作戰的缺失不斷。總結認為中國軍隊的後勤力量薄弱、新裝備不多、新舊裝備整合困難,斷定解放軍的戰力不堪一擊。

 

以往的經驗印證,西方國家對中國軍事發展往往源於主觀的認知,缺乏客觀的評量標準,其判斷與結論若非根據公開的出版品,即是由網路評論編撰而成。毋庸置疑,解放軍的軍力正在全面追上西方,中國在全球的軍力名列前茅是事實,新研發的武器(如「東風」41型導彈或中華神盾艦)對外確實也具威脅性,足以說明中國的國防建設意在對外擴張。西方國家高調宣揚中國軍事威脅源於圍堵的動機,不言而喻。

1979年中越爆發軍事衝突之後,解放軍即未曾有過對外軍事作戰的行動,國際媒體往往從許多表象的數據論斷解放軍的角色。西方媒體的評論或將中國軍事發展視為洪水猛獸,或因軍隊腐敗問題而貶低其戰力。倫敦出版的《中國政治周報》就認為,解放軍的問題不是忠誠,而是缺乏紀律和職業化。北京高層或許因此認知到問題的嚴重性,繼而有了反貪腐運動。

習近平去年公開敦促解放軍提高實戰水平與嚴格訓練部隊,並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要求,目的為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幾無涉於對外擴張。反貪腐運動於今已順利拉下眾多解放軍高階將領,表示習近平已完全掌控了軍權,軍隊因此出現嚴重脫序或極端作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習近平主政下北京定調的和平發展戰略及防禦性國防的政策顯示,中國雖強化軍事發展,但不圖對外擴張的野心。西方國家刻意渲染中國軍事威脅,並不符合中國現狀。習近平屬和平主義者,他去年元月接受美國《赫芬頓郵報》專訪時強調:中國對外不追求霸權,因為中國人沒有這種行為的基因;5月間又在國際友好大會周年紀念會上重申「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在6月的「和平共處五原則發布60周年紀念」,習近平進一步闡述: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因為我們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

2008年中國軍艦執行亞丁灣的護航任務、去年解放軍首次派遣正規部隊參與南蘇丹的國際維和任務,都達到了具國際水準的軍紀和效率。當然,中國海軍目前的活動範圍已從東海、南海延伸至印度洋與非洲,執行任務亦屬多面向,包括遠洋和近海軍演、參與索馬利亞海域打擊海盜的任務。從胡錦濤時代倡議的「和諧世界」觀,至習近平任內的「合作共贏」策略,北京顯然想要把軍隊視為外交的一環,藉軍事外交成果提升國際形象。

習近平多次重申中國「永不爭霸、永不稱霸」,對台關係亦強調「和平發展」。兩岸軍事力量已失衡,在和平導向的大格局下,兩岸軍事關係與台灣國防政策應重新定位,與其耗費無必要的資源建立難以實現戰場勝利的武力,不如防止戰爭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