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空軍演習與東北亞戰力評估

◎ 耿志雲

 由於北韓政權的不可捉摸與核威脅加劇,從二○一○年起朝鮮半島的軍事對峙呈現新的緊張局勢,有鑑於二○一五年美國將把作戰指揮權交還南韓,因此,為增加南韓軍隊的阻絕打擊能力,美軍駐南韓的第七航空軍從二○○八年起,即展開代號「雷霆巨響」(Max Thunder)的空中聯兵操演,以期讓南韓空軍自裝備了F-15K「打擊鷹」(Slam Eagle)長程戰鬥機以降,能在一旦戰爭爆發先期,就能深入北韓政、經、核武據點遂行精準攻擊作戰。

 從二○○八年起,每年兩屆的「雷霆巨響」(部分中文報導以「超級雷霆」為譯名)聯合演習由南韓和美軍各主辦一屆,通常南韓空軍選在光州基地,美國空軍則以群山基地的第八聯隊為指揮部。此屆選在南韓京畿道的抱川市舉行,則存有分散轉場兵力的功能。

 美韓空軍聯合演習的含義

 「雷霆巨響」是美韓空軍每年度分兩屆舉行的大型空中實兵演練,第一次在四月中旬接續「關鍵決斷」、「鷂鷹」演習連續展開的純粹空戰攻防演練;第二次通常會選在十一月中旬入冬前舉行,這樣的期程安排主要凸顯了幾項特質:一、新世紀以降的美韓聯合演習已演變成按軍種屬性、兵科專長、演習科目的專業區分。 二、由各軍種的專長科目串聯成美韓聯軍在半島實施聯合作戰的基礎。三、勾勒在半島的「作戰場景」(Combat Scenario)以供美軍未來的準則修訂參考依據。四、以演習支撐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主張、持續凸顯軍事存在。五、將美國「空戰一體戰」(Air-Sea Battle)的理論實現在朝鮮半島的防務之上。六、在「無核化」的主張之下機動部署戰術核武,以便對北韓形成「核平衡壓制」目的。

 演習展開前,南韓各大新聞傳播媒體皆報導了今年度首場「雷霆巨響」的消息,指這項空中聯合軍演是以提高雙方在戰時的聯合作戰能力為目的,演習為期兩週,這一屆將成為歷屆美韓空戰演習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推測其重點,在於趁明年韓軍指揮權歸還南韓之前,加大演習的力度與內容,盡量傳授新的戰術戰法,讓南韓足以自己擔任對北韓的空中攻防能力,以扼止住北韓軍隊的蠢動。

 如前所述「雷霆巨響」演習屬於美韓新型態聯合軍演的一部分,美韓雙方將投入一百零三架各種型號的飛機和一千四百多名空軍官兵與軍事參謀參演。根據南韓空軍發言人表示,以參演機隊數量而言,這是兩國同類型演習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東北亞美空軍的聯動

 上一屆的「雷霆巨響」演習於去(二○一三)年十月底至十一月中旬舉行,共動員了九十七架飛機和近千名官兵,共計飛行了八百四十九架次,包括美軍駐日本岩國基地的陸戰隊第十二航空群都曾派出F/A-18C「大黃蜂」機隊擔任對地火力。而在這一屆,南韓空軍出動了F-15K、KF-16等主力戰鬥機;美國空軍則是以烏山基地和群山基地這兩個聯隊的F-16CG,以及從琉球飛來的E-3B空中預警管制機,與嘉手納基地派出F-15C為支援部隊,演習科目將著重在實戰狀況的演練,包括準確攻擊北韓的兵力集結區位,並摧毀對手的防空砲、彈、雷達系統,以及空投物資給向北滲透敵方的地面部隊。

 在演習的科目上以大批機隊模擬空對空、空對地的各類科目為基本,除飛行部隊之外,美、韓兩軍的防空砲兵,包括美國陸軍第三十五防空砲兵旅的防空飛彈也加入這場演習的序列。所以「雷霆巨響」的發展至今已不能再被視為純粹的美韓聯合演習,而已經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東北亞美國空軍各基地,與盟國聯合舉行的大型空中混合聯兵操演,它的最終目的可能也不僅只在於對抗北韓空軍,反而有對中國大陸北方沿海省份的一線城市與軍事要地形成壓力的意味。

 從今年二月份起,北韓就陸續發射短程飛彈和火箭,近期在南北韓邊境也出現多架疑似是北韓的無人機,再加上美韓聯合軍演不斷升級,這些因素恐怕都會讓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一時半刻不易消失。加上今年稍早美韓在「關鍵決斷」│「鷂鷹」演習時仍從關島出動了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哥倫布號」(SSN-762)停泊進駐釜山軍港,復以俄羅斯此刻正熱衷於處理烏克蘭歸屬問題,此舉相形讓六方會談的重新召開遙遙無期,雙方「核武」的投入部署也讓半島「無核化」的理想目標更加難以實現。在「雷霆巨響」之後,美韓雙方空軍還接續舉行「太平洋雷霆」(Pacific Thunder)聯合戰鬥搜救演練,目的是及時搜救執行任務時在敵區跳傘、遇險的飛行員。

 美「空海一體戰」的檢驗

 環顧「冷戰」時代,駐歐美軍為能與北約盟軍形成有效聯合戰力,遂提出「空陸一體戰」(Air-Land Battle)的作戰概念,希望在西歐各國不同地形、不同氣象的戰區內,突破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戰時與各盟國部隊快速整合,形成反守為攻的兵力運用策略,換言之,就是要利用不同軍種、不同兵科的屬性與專長之差異,組成戰鬥序列,以空中兵力對敵進行炸射壓制,再以地面部隊推進掃蕩,用高、低位差的互補性,遂行基本的聯合作戰部署,藉以防範並反擊蘇聯軍隊一旦跨越烏拉山向西歐平原進軍時的抗擊武力。

 歐洲盟國南北縱深約達三千公里,冬季儘管酷寒凜冽,但夏季溫差可達二十餘攝氏度,地表高度落差亦大,各國戰備實力又不盡相同,就算可在北約盟軍統帥統一指揮下調度運用,但在傳統兵力的數量上仍不足以與百萬雄師之稱的蘇聯紅軍勢均力敵,因此,駐歐美軍在「冷戰」期間,遂形成作戰場景的規劃,配合歷屆演訓的想定,制定與時俱進的準則,讓美軍和盟軍皆能有遵循的標準,這種配合實戰模擬創造出的用兵思想,在經過幾十年的驗證和推論之後,獲得北約各國的肯定,將「空陸一體化」的概念實用於國防建設專項之中,成為歐美至今都不可撼動的軍事理論,新世紀以降美軍諸多的演習方案,多半是根據以上的實務經驗而一步步發展成今日在世界其他戰區因地制宜的戰略,誠如目前在東亞採取的「空海一體戰」,便是融入了海面艦隊對大陸沿岸的進迫,以及各種電磁頻譜的掌握與反制,為「前沿部署」(Forward Edge Deployment)創造有利條件。

 從美韓空軍聯兵大規模演習一屆比一屆強化的趨勢觀察,首先,南韓雖然在軍備現代化的建設上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各種新型號裝備也紛紛到位,但在實際的戰力層面可能仍距離美國空軍的標準有所落差,這也是美軍何以逐年增加美韓聯合演習的潛在原因之一;其二,由於美國目前在東亞僅有駐防日本關東橫須賀一處有航艦戰鬥群的常態「前沿部署」,在面向東中國海和黃海一側反倒顯得空洞,因此合理推論,美國近年趁增加美韓聯合軍演的頻率,計畫在南韓面向中國大陸一側的軍港,如釜山、浦項、濟州島等地增設另一座「前沿部署」區位,供另一個航艦戰鬥群充作基地便屬高度可能;第三,自從中共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降,已相對壓縮美、日、韓各國軍用電磁頻譜空間,為營造新的電子戰對抗區域,構築新的電子偵測攻防環境,以期與中共形成在東北亞的新緩衝區。 (作者為軍事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