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互信調戰略 徵募兵並行不偏廢

  • 2013-12-31 01:25
  •  
  • 旺報
  •  
  • 【蘇進強】

     1949年之後,兩岸分治分立,1991年5月1日起,政府宣告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法理上已視中共為合法政權,實質而言,亦已宣告不再與中共為敵,惜當時中共領導人江澤民未做出相應宣示,致使兩岸仍處於「不確定的和平」狀態之中,而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部署的1600枚飛彈,也的確型塑了台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綜合性威脅」的敵意。因此,國軍仍以共軍為唯一假想敵,力行各項建軍整備。

     設定募兵停損點

     自1990年代中期起,軍方即已意識到兩岸軍力失衡問題,多次提出2005年兩岸軍力將向中國大陸傾斜警訊。遺憾的是,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均無心經營國防,不僅逐年降低國防預算,兵力整建雖名為「精實」、「精進」、「精粹」,卻少有前瞻性與功能性考量,僅為裁減兵力而裁減。

     更甚者,為了爭取選票,罔顧財政與戰略專業地開出「全募兵」支票,搞得國防部裡外不是人,連監察院專案調查都認為「全募兵」已不可行,希望馬總統慎重考慮廢除全募兵制,或改成徵募並行。

     隨著兩岸關係和緩,經貿文化交流熱絡,國人憂患意識也快速降低,國軍在和平氛圍下,也出現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問題。平心而論,這是國軍「非戰之罪」,而是國家目標與國家戰略不明所致。

     從亞太區域戰略格局言,台灣目前20餘萬兵力,想要在美中日韓菲越犬牙交錯的東亞亂局中取得發言權,事實上有困難。以兩岸正向發展來看,台灣與大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幾近於零,但台灣經濟景氣衰退似乎還看不到盡頭,國防預算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逐年下降,因此切不可繼續深陷「錢坑」的募兵泥淖。監察院調查明確指出,2019年台灣將完全無兵可徵,以今年僅募得所需員額的3成來推算,屆時國軍戰力殘破程度將不堪想像。

     筆者以為,馬政府應盡速設定募兵停損點,一方面恢復徵募並行制度,一方面參酌海島國家人口與兵力比例,調降和平時期兵力目標至15萬之譜,將有限的國防預算有效運用於兵力、火力、機動力的完整構建。另外必須保持徵兵彈性,確保國軍厚實後備戰力,以應付不時之需。而對於中國大陸各項軍力的突破性發展,國軍應思考如何打一場不對稱戰爭,除了原有的防衛作戰之外,後備部隊更可以強化維和、救災、救難等危機處理的角色功能。

     毋恃敵之不來

     除此之外,我國可以善用第一島鏈核心位置的地緣戰略優勢,適時調整戰略目標,除與美日保持良性互動,發揮折衝樽俎的「和平槓桿」的角色與功能外,也不必一味排斥或放棄與中國大陸建立軍事互信的話語權,如此才能擴大台灣的戰略生存空間。

     例如不久前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引起周邊各國抗議,其中更涉及釣魚台主權誰屬的問題。儘管中日台各自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美國卻模糊以對,無非為了從中獲取其「國家利益」;馬總統所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雖未能產生實質效益,卻是維持美中兩大集團之間一個良好的平衡機制,避免台灣捲入爭端。

     無可諱言,目前中國大陸仍是台海安全最直接的威脅,是故國軍戰略目標及角色與功能的調整,必須以兩岸和平為基礎,在兩岸和平共識下,不再做軍購的冤大頭,不與中國大陸做軍備競賽,除了建構與共軍的軍事互信外,也要有「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建軍思維,積極籌建一支可以因應海島防衛作戰的現代化部隊,並與中國大陸、美日等亞太國家保持等距的良性互動,以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諧共榮為目的,達成「嚇阻威脅、預防戰爭、保家衛國」的國防戰略目標。

     (作者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現任旺台兩岸互信基金會執行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諸葛風雲 的頭像
    諸葛風雲

    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