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山毛櫸防空飛彈系統

編 按

 中程防飛彈空系統在世界現代軍備範疇中獨樹一格,它的系統相融特性與模組化的兵器工程原理,自一九七○年代開始就對軍備發展的邏輯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對跨軍種通用的概念啟發甚多。俄羅斯製的防空飛彈系統堪稱典型,創造了陸基型野戰防空飛彈和艦艇用防空飛彈的連結屬性為多聯裝垂直發射的技術提供實用化概念,本文以俄製「山毛櫸」飛彈為例,凸顯歐洲通用化軍備後勤的實作典範。

 由前蘇聯與俄羅斯聯邦發展的「山毛櫸」(Buk)防空飛彈系統,為一款自走式中程地(海)對空導引武器,它專門用於防範巡弋飛彈、精靈炸彈、定翼與旋翼機和無人

 同時接戰多目標性能

 作為著名的「三角旗」(Vympel)公司2K12(SA-6,北約代號「獲利」)防空飛彈的後繼型武器,第一代「山毛櫸」系統的俄國原廠型號為9K37,北約組織則予以SA-11的稱謂(北約代號「牛虻」)。它在進入量產後就撥交俄羅斯防空砲兵司令部(GRAU)轄下的單位使用,此後便一直進行性能沿改升級,後來又經過幾次整合工程成為新的「山毛櫸」M1/M2這兩種新系統(北約改以SA-17「灰熊」的代號),最新一代的M3也已如預期量產。

 它的艦用防空型號為3S90M1(北約代號SA-N-7C「咕嚕」),由「阿爾泰」公司(S300系列的製造廠「金剛石—安泰」的副廠)重新設計,在二○一四年可交付成軍。回溯「山毛櫸」9K37系統是在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七日就由當時的蘇聯中央軍委交付科研開始發展,組成的研發團隊成員大多具備2K12(SA-6)的研發經驗,包括了來自「提克赫米洛夫」兵工研究院的專家與「諾維妥」設計局的首席工程師,堪稱當時蘇聯防空兵器系統的最佳代表。

 為了讓各項性能數據能超過前一代的2K12系統,「山毛櫸」的首席設計師拉斯妥夫(Ardalion Rastov)曾於一九七一年親自到埃及觀察2K12的實戰成效,也因此,前後兩代系統都採用了自走式發射的基本單元。每一輛發射車的載運舉升發射架也都配屬一具獨立的射控雷達(TELAR),以取代原來一具中央雷達(TEL)管制整個系統的架構,至此將俄製防空系統沿改成能在同時從多個方向接戰多個目標的性能。

 「山毛櫸」的研發工程到一九七四年時被驗證可與2K12系統進行部份協作能力,遂有9K37-1第一代「山毛櫸」系統的問世。如前文所述,獨立射控(TELAR)與中央射控(TELAR)這兩種系統的可相互協作,增加了射控頻道與戰備飛彈的數量,這讓「山毛櫸」能更快撥交部隊成軍。9K37-1首先在一九七八年列裝,到一九八○年始完成各項實戰測試。

 海軍艦用的衍生型3S-90由「阿泰爾」(Altair)設計局的首席伏爾金(G.N. Volgin)擔綱研發,它採用了9K37系統的同型飛彈9K38發射架與附屬的導引雷達,成為船艦用的9S-90系列,它在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六年間曾被裝設在「卡辛級」驅逐艦上,旋於一九八三年以「九五六計畫」為代號沿用到「現代級」驅逐艦。

 通用不同生產批量飛彈

 直至目前,全世界還未曾有一種防空系統比「山毛櫸」的發展更快就實際部署的範例,一九七九年時,當時的蘇聯中央軍委授權發展改良型的9K37M1,未幾,旋於一九八三年就撥交部隊。它的現代化工程促進了系統的雷達、命中率,和對電子反制的多項性能。此外,伴隨著9K39M1還有一套非協作性的空情威脅系統也一併設立,這讓在空的目標能在不靠敵我識別天線的回波運作下獲得鑒別。外銷型號的9K37M1北約代號改稱為「幫眾」。

 更新一代的「山毛櫸」沿改型於一九九二年展開,旋於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七年間展開9K37M1-2(即為「山毛櫸」M1-2型)的測試工作,一九九八年就撥交部隊,這套系統採用了新的9M317飛彈,它比前一代的9M38增加了機動性能,但改良的系統仍能使用舊的飛彈。換言之,新系統能通用不同生產批量的飛彈彈種,讓俄羅斯防空飛彈司令部制定不同的飛彈型號,是俄製防空飛彈的一項特色,9K317則是較後期生產的單獨使用彈種。

 至於較前期生產的9K37系列彈種則通用了「山毛櫸」的名稱,新彈種的多樣性改良功能,可以讓系統攔截彈道飛彈與平面目標,也能對付傳統的飛機和直升機。9K37M1-2的北約代號也因此改稱為「灰熊」,外銷型號稱為「烏拉爾山」。根據「詹氏」年鑑資料,9K37M1-2在地面部隊的列裝也開啟了艦用型號SA-N-7B的量產。它的外銷型號為SA-N-7C,使用9M317E飛彈。它更新一代的系統是在二○○四年的「歐洲海軍展」中公開,採用了垂直發射技術的9M317ME,外銷型號為3S90E「冷靜-1」,俄羅斯軍隊本身用的是3S90M「龍捲風」。

 「山毛櫸」M1-2的現代化則是根據更先進的系統,參酌了9K317搭配的「山毛櫸」M2而成,不僅換裝了新的彈種,還包括一具第三代的相位陣列射控雷達,能同時監看二十四個以上的在空目標,並且最多接戰其中四個,它的雷達支架可伸展到二十四公尺長,改良了對低飛目標的觀測能力,但這套新系統受限於九○年代蘇聯瓦解時的經濟因素未能再進行改良,後來在二○○七年的「莫斯科航空展」中曾靜態展出。

 追鎖到發射僅須二十二秒

 二○○七年十月,當時俄羅斯地面武裝力量防空部隊司令伏羅洛夫(Nikolai Frolov)曾宣佈俄羅斯陸軍將接收全新的「山毛櫸」M3以取代舊的「山毛櫸」M1,他更暗示M3具有先進的電戰單元,會在二○○九年撥交部隊。獨立射控(TELAR)技術的「山毛櫸」M3發射車以履帶式底盤承載六具飛彈發射管。俄羅斯陸軍一個標準型的「山毛櫸」飛彈營是由一輛指揮車、目標截獲雷達車、和六輛獨立射控(TELAR)載彈發射車組合而成。一個「山毛櫸」飛彈連是由兩輛獨立射控(TELAR)載彈發射車和另一部中央射控發射車組成,連完成戰備須時五分鐘進行空情資料傳遞,從追鎖到發射僅須二十二秒。

 「山毛櫸」M1-2獨立射控(TELAR)載彈發射車使用GM-569履帶底盤,它的上層結構為砲塔前方的射控雷達和車頂部的四具發射架。每一輛發射車都由四名組員以核生化防護艙操作,它的雷達以單脈波追鎖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內的目標,也能追鎖十五至二萬二千公尺(五十至七萬二千英呎)的飛行目標。它能導引三枚飛彈攻擊同一個目標。9K37系統的電戰反制能力更佳,有更好的抗機械信號干擾能力。

 較早期生產型的「山毛櫸」還裝設了白晝光電追蹤系統9Sh38(與「黃蜂」飛彈系統用的相似),它現有的設計能被加裝在組合式的光電追蹤系統之上,具備熱影像攝影與雷射測距功能,可供對目標的被動式追蹤之用。9K37系統也能搭載1S91連續波雷達,以25千瓦G/H頻段操作。

 各發射車能獨立射控

 「山毛櫸」獨立射控(TELAR)載彈發射車原本使用的9S35雷達是以機械式掃瞄的碟型天線,「山毛櫸」M2改用了一具被動式相位掃瞄天線,以供追蹤和飛彈導引之用。

 9K37系統改用9S18M1「管臂」目標截獲雷達(北約代號稱為「掃雪」),它是以9S35M1系統新組合成的H/I頻段追蹤接戰雷達,裝設在每一輛射控車之上。最大探測距離可達八十五公里(五十三英里),可測得海平面一百公尺至三十五公里(三百三十英呎至二十二英哩)的在空飛機,以及十至二十公里(六至十二英哩)以內的低空目標。「掃雪」雷達裝設在獨立設控車相似的底盤上,以作為指揮車之用,藉以協調觀測雷達機組和發射車之間的通信,最多一次能指揮六輛中央射控車。

 採用中央射控技術的發射車裝彈方式和獨立射控車相似,除雷達型號不同以外,皆以飛彈起重機裝填,各發射車能藉由獨立射控車載的「火穹」系統協調各車進行飛彈導引,裝彈車能在十三分鐘內將飛彈運到發射架上,自己也能在十五分鐘內重新載彈。此外,「山毛櫸」M2的發射車體還在雷達頂端加裝了一具升降潛望鏡,這型發射車能和兩輛中央射控的9A316一起運作,最多能一次接戰四個目標,可於森林內或丘陵地帶也能發揮飛彈導引的功能。

 「山毛櫸」M2E系統採用升級版的「氬」-A15K中央計算電腦,它的後繼生產型也被用於反潛防禦系統,和MiG-31、MiG-33的機載雷達,以及機動式戰術飛彈系統上,目前同系列電腦仍在持續改良升級。

文:羅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諸葛風雲 的頭像
    諸葛風雲

    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