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救災提款機 吃定國軍

2016-01-12 03:36 聯合報 本報記者程嘉文

  •  
  •  

馬總統任內八年,國軍角色最大的變化,當屬凸顯「救災」重要性。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後,政府將救災定為國軍核心任務之一,此後舉凡山崩、洪水、墜機、氣爆災難,都可看到官兵大舉出動。

軍隊擁有大量人力物力,又具備高度紀律,在發生災害當下,的確是強大的安定力量;且災害都是驟然發生,某程度可視為一種應變演習,考驗部隊動員與幹部領導的能力,也有助提振軍人形象。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國軍存在最原始目的,仍是捍衛國家,否則難保不發生近年動輒把國防部當成「救災提款機」的偏差。例如依據災害防救法,國軍雖有支援救災義務,各地方政府仍須負擔其開銷;但新法上路以來,南部各縣市積欠款項已達數十億,首長們卻絲毫沒有還錢打算。

馬總統「作戰功能可以稍弱,但救災效果更佳」的發言,同樣顯示這種主從不分的問題,尤其近年大舉精簡兵員,不可再拿過去五、六十萬大軍時代的「人多好辦事」觀念,套用在如今常備不足廿萬、薪資成本高昂的志願役官兵身上。國軍在「減人」的同時,同樣需要「簡事」。

其實,不管中央或地方、執政或在野,敢將國軍當成「無限卡」的原因,都建立在「反正不可能打仗」的僥倖想法之下。建軍備戰永遠是曲突徙薪,尤其在政黨可能輪替、對岸軍力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若持續以表面平靜來剋扣「保險費」,一旦戰事爆發,恐將無所措其手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