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殺手 蒼龍級潛艦

文:雲陽

 日本早自明治維新開始,即逐步建立起優良的造船/艦工業技藝。一戰之後,受到德國U艇狼群戰術的刺激,也開始積極籌建自身的潛艦建造技術,到了二戰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的柴電潛艦建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雖然在戰敗後一度受到抑制,卻沒有喪失殆盡,所以一旦需求產生就得以迅速復原,重新蓬勃發展。日本海自所使用各型潛艦,就技術層面,絕不遜色於歐美,可說是全球前段班,本文介紹最新型蒼龍級潛艦,一窺日本潛艦研發過程與服役現況。 (編按)

 二戰後幾已覆滅的日本海上武力(以下簡稱海自)直到一九五五年才首度擁有潛艦,並且是租借自美國海軍的Mingo號(SS 261)柴電潛艦,海自接收後改稱為黑潮號,一方面重新訓練自已的潛艦作戰技能,另一方面也開始藉以「溫習」造艦技術。果不期然,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戰後日本的第一艘自製柴電潛艦開始動工,構型源自戰前的伊二○一型為基礎,命名為親潮號(第一代),滿載潛航排水量約一千四百噸,於一九六○年六月三十日開始服役。

 水下戰力維持最佳狀態

 就在第一代親潮號服役前,日本為配合區域沿海防衛政策需求,又已開始另一型新式潛艦的建造,於一九六○年六月初,先後動工建造兩艘小型早潮級柴電潛艦,潛航排水量僅有九百五十噸,雖然擁有靈巧的運動性能,但偏小體型使得配備的史諾克呼吸管在海象不佳的日本沿海很難有效運用,另外雖然配備三管魚雷發射管,但因為同一時間內只能對一個發射管進行加壓,使得另兩管無法工作,因此不能同時間一起發射三枚魚雷;在早潮級之後,日本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再建造兩艘夏潮級潛艦,基本上是早潮級的改良型,體型也稍稍增大,潛航排水量成為一千噸。

 然而日本終究不能滿意小型早潮級和夏潮級潛艦的性能表現,所以又重回較大型潛艦的路線,於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動工新建一艘二千噸級的大潮級柴電潛艦,並且以其為基準進行修改,後續再建造四艘朝潮級柴電潛艦。當時雖然潛艦外型的趨勢已進入淚滴型設計潮流,但是日本基於自身經驗尚未臻備,所以並未採用。不過,這並不代表日本忽視此一發展,事實上,日本已準備就緒在下一代的潛艦上實現這項設計。

 在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七年間共建造七艘的渦潮級柴電潛艦,是日本自製的第一種淚滴外型潛艦,同時也開啟日本潛艦邁入現代化的序幕。潛航排水量二千四百五十噸的渦潮級潛艦,不只有先進構型,尾舵還採用十字翼設計,在當時均是最進步的設計,而且這種外型在之後將近二十年間持續採用,同時日本柴電潛艦的噸位也一直增加成長。在渦潮級之後,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八年間建造的十艘夕潮級柴電潛艦,潛航排水量就增加為二千九百噸;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五年建造的七艘春潮級,潛航排水量則再進一步增加成為三千二百噸。

 我們如果以外型設計做為標準,則可以將日本自製的潛艦區分為三個世代:第一世代是戰後的水面艦傳統構型,包含親潮級(第一代)、早潮級、夏潮級和朝潮級;第二世代則是採用淚滴型的渦潮級、夕潮級和春潮級;第三世代也是最新世代的則由親潮級(第二代)領軍開始,再進入目前最新型的蒼龍級柴電潛艦。縱觀其演進,可發現最多間隔十一年就會有新型潛艦開始動工建造,而且海自的政策是以維持在擁有十八艘(十六艘現役和兩艘訓練)潛艦、每艘服役十八年為原則,所以幾乎所有潛艦才剛步入壽限後期就已屆退,現役的潛艦則都是處於性能巔峰,因此任何時期其水下戰力都是維持於最佳狀態,不會有大批現役裝備同時除役而產生戰力間隙的窘境。

 不過自二○一○年之後,依據所謂二二大綱的方針,海自已更改為以擁有二十二艘現役潛艦和兩艘訓練潛艦、每艦服役二十四年的二十四艘體制,若要維持這項運作,則未來親潮級潛艦就會有執行延壽工程的需要。

 號稱東亞最先進水下殺手

 繼親潮級之後的蒼龍級柴電潛艦,創下海自史上許多的先例:首先,她是海自第一種使用絕氣推進系統的潛艦;其次,也是海自首度放棄使用潮汐命名而改用祥獸為命名規則;此外,操縱舵面也放棄使用已久的十字尾舵設計而換用最新式的X型尾舵設計;最後,噸位的增加似乎成為趨勢,所以蒼龍級的潛航排水量再度攀升成為四千二百噸,這種噸位使其不僅成為海自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潛艦,更成為目前為止世界各國之中,最大型實際投入服役的傳統柴電潛艦。(註:若純粹以噸位排列,則潛航排水量超過六千六百二十八噸的中共032型是至今最大型的柴電潛艦,但其性質屬於訓練艦)

 依循平成十三年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所籌措預算自二○○五年(平成十六年)開始建造的蒼龍級柴電潛艦,艦體主要沿用親潮級的雪茄式構型,全長八十四公尺,寬九點一公尺,深十點三公尺,較親潮級長長二公尺以容納絕氣推進系統,不過乘員的居住空間仍無法避免遭到壓縮,所以即使藉由提高自動化程度讓乘員人數較親潮級減少五名,成為六十五名人員,但寬敞標準反而不如親潮級。藉由絕氣推進系統可使傳統柴電潛艦大幅延長在水中潛航的時間,減少了柴電潛艦必須浮上水面或伸出史諾克呼吸管進行吸氣充電的頻率,因而也降低被水面船艦及反潛定翼機/直升機偵獲的機率。

 目前應用於潛艦的絕氣推進系統包括封閉式蒸汽透平機、史特林引擎和燃料電池等技術(早期曾有一種封閉式柴油引擎,但因高危險性而被放棄發展),而蒼龍級使用四部海自從瑞典引進的4V-275R史特林引擎,屬於一種封閉循環活塞式外燃機,每部出力七十五千瓦。海自在實際配備於蒼龍級之前,先於二○○二年自瑞典引進一套系統,並安裝在朝潮號(春潮級)潛艦上自二○○三年開始進行測試,掌握技術後才由川崎重工以取得授權方式進行生產安裝,據了解,藉由絕氣推進系統可讓蒼龍級潛艦以四至五節低速在水下維持潛航達兩週以上!在絕氣推進系統之外,蒼龍級的基本輪機設備包括兩部輸出共三千九百匹馬力的柴油引擎、兩部發電機、一具永磁電動馬達和二百四十顆鉛酸電池,水面最大航速十三節,潛航最快二十節,日本原本計畫自第五艘蒼龍級開始改用先進的鋰離子電池,以進一步節省空間並提升效能,但後來卻放棄作罷,一則基於經費過於昂貴,再者鋰電池的使用壽命低於潛艦本身,屆時若要更換則必須切割船體,對性能會有不良影響。

 極限深度可達六百公尺

 蒼龍級的艦殼鋼材採用與親潮級相同的NS-110高張力耐壓鋼板(耐壓強度1000MPa,高於美規HY130鋼板的890MPa),可潛航最大潛深估計在五百公尺左右,據悉,極限深度更可能達到六百公尺。

 在外觀上,前一代親潮級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蒼龍級使用了X型尾舵和在帆罩底座前緣呈彎角造型。X型尾舵的好處在於任何時候四個舵面均可作用,操縱效能較高,而且凸出船體輪廓較少,在淺水區域活動時可更貼近海底,不過其舵面控制較為複雜。帆罩前緣底座的彎角造型則可讓海水更平順地流過船體,除減少阻力之外也有降低噪音的效果,此外,蒼龍級也更積極大幅在全艦各處使用吸音瓦,而且和親潮級相同運用特殊的「浮貼」技術(據了解不使用容易剝落的黏著劑方式,而是以螺栓固定,並與艦體間留有空隙以導入海水增加隔音效果)以獲得最大吸音效益,再配合可更有效散射聲納音波的外型,讓敵方更加難以偵獲。

 在潛艦關鍵的戰鬥系統方面,蒼龍級採用ZYQ-51潛艦戰鬥系統,應至少能同時追蹤六個以上的水下目標,並管制魚雷攻擊其中四個目標。蒼龍級潛艦擁有六具五三三公厘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以上二下四的方式安裝在艦艏的上半部,可發射日本自製的八九式魚雷或潛射魚叉飛彈,也可施放水雷。而聲納系統則採用改良自親潮級ZYQ-6的ZQQ-7,全套系統整合了包括艦艏下方的主/被動陣列聲納、艦艏上方的偵測聲納、艦體兩側被動陣列聲納以及拖曳陣列聲納等,自第二艘起更升級換裝為性能更佳的ZQQ-7B。

 而潛艦不可或缺的潛望鏡部分,蒼龍級也有創新:配備的兩具潛望鏡之中,除了一具傳統式光學潛望鏡之外,還有一具由英國授權日本生產的CMO10非貫通型光電潛望鏡,具備熱影像、低光度影像和CCD影像功能,同項設備也被皇家海軍採用安裝於機敏級核能潛艦。海自從二○○五年開始建造第一艘蒼龍級潛艦,至今二○一四年為止,已確定簽約建造十艘,其中五艘均已竣工交付並成軍服役。

 澳洲皇家海軍現今的潛艦戰力為六艘約三千四百噸(潛航)的柯林斯級柴電潛艦,鑑於當前東亞局勢,澳洲政府計畫汰換的下一代潛艦需要超過四千噸,因此環顧目前市場現況,也只有日本的蒼龍級潛艦是最切合澳洲需求的艦型。而日本過去限於二戰後的憲法精神,曾自訂不得輸出武器的「武器出口三原則」規定,造成蒼龍級外銷的障礙。不過今年四月一日,日本安倍晉三內閣已通過新的武器出口原則,放寬對外輸出武器的限制,因此在六月的日本與澳洲高峰會議上,雙方即發表聲明,確定日本同意提供澳洲潛艦建造技術的意向,使得未來蒼龍級潛艦可能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