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戰機捍衛臺海 光榮史頁永不朽
記者謝宗憲/專題報導
F-5E/F戰機,過去曾是國軍主力戰機,隨著空軍二代機陸續投入戰鬥序列,F-5E/F戰機功成身不退,目前在空軍七三七聯隊的F-5型戰機是空軍的換訓機種,為國家培育出許多優質飛官。回顧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六日F-5E戰機首飛成功,四十年來不僅忠實扮演捍衛臺海和平的角色,更在空軍史上寫下不可磨滅的光榮史頁。
華美合作生產戰機
民國六十年代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在我國退出聯合國後,面對中共打壓,我高性能戰機供、售日益艱困,為提升空軍戰力,民國五十八年三月一日我國在臺中西屯成立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現為漢翔航空公司),致力研究發展,同時與美國合作生產。當年美國諾斯羅普公司(Northrop Aircraft Division)陸續發展出T-38、F-5A/B虎式戰機後,大幅改良性能,成功研製F-5E新型戰機,在空軍與航發中心努力下,決定與該公司合作生產老虎二式(Tiger II)F-5E戰鬥轟炸機。民國六十二年二月九日,我國與美國政府簽署協議備忘錄,準備在臺灣合作生產F-5E戰機;同年五月三十一日空軍航發中心主任李永炤中將和美國諾斯羅普公司代表簽訂相關合約後,即依計畫展開各項合作生產細部作為。
隨後,諾斯羅普公司開始提供飛機生產之技術資料與人員訓練,自民國六十二年開始,配合我國空防的需求,全案以「虎安計畫」(Peace Tiger Program)一號至六號銜接生產,此期間航發中心介壽一廠(飛機製造廠)也配合虎安計畫,逐步建立製造能量,在全體同仁的努力下,從原來的單純裝配、試飛,逐漸進展到零件自製,整體飛機製造自製率也由百分之九漸增至百分之四十七,大幅提升我國航空生產技術。
首架F-5E出廠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三十日,首架F-5E(編號5101)在空軍航發中心完成各項製造、裝配、功能測試後,舉行了隆重的「出廠典禮」,由參謀總長賴名湯一級上將主持,包含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Mr.Unger)及陳納德將軍夫人陳香梅女士、美國諾斯羅普公司代表等均應邀參加。
當時「虎安計畫」歷時二十一個月即出廠首架機更創下諾斯羅普公司的紀錄。適逢次日為先總統蔣公八秩晉八華誕,國防部特別將F-5E命名為「中正號」,可見F-5E當時受到各界重視的程度。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六日,F-5E 5101號機由試飛官甯德輝中校完成首飛,展現F-5E的優異性能,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飛交空軍部隊,我國首架由國人生產的超音速噴射機正式投入作戰任務。
航發中心從組裝F-5E/F開始逐步建立超音速飛機的製造能力,從虎安三號開始,增加雙座的F-5F生產(首架F-5F於民國六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出廠),但由於F-5F的前機身與F-5E不同,且相較之下數量較少,若重新生產不符經濟效益,於是航發中心向諾斯羅普原廠購買前段機身,與我國製造的後機身結合組裝成機;再由諾斯羅甫依相同數量購買我國自製的F-5E前段機身,並將之裝配到出售其他國家的F-5E型機,整個虎安計畫中,最後我國共回銷美方F-5E型機前機身六十六架,顯見我國航空工業已達國際水準。
「老虎」傳奇 津津樂道
「虎安計畫」全案於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完成最後一架F-5E(編號5342)交機後圓滿完成,整體計畫共完成單座F-5E兩百四十二架,雙座F-5F六十六架,合計三百零八架。當時第一個完成換裝的單位是空軍四四三戰術戰鬥機聯隊,在全盛時期,我空軍共有五個作戰聯隊裝備F-5E/F戰機,有效肩負捍衛我領空安全的重任,我國同時也是F-5型機的最大使用國家。
跨越風雨飄搖的年代,F-5E/F中正號戰轟機在我國「二代戰機」成軍之前,構築堅實的空防武力。目前空軍僅剩臺東七三七聯隊是完全使用F-5E/F的聯隊,走在風光景緻優美的臺東地區,不時可聽見「老虎」的怒吼聲,抬頭一望只見虎翼翱翔天際的英姿。
七三七聯隊聯隊長侯少將說,F-5E/F型機目前是官校戰鬥組結業學員的換裝機種,為培育優秀飛行後進,只要天候許可,戰鬥機必定七時準時升空訓練,一年觸地近四萬次;受訓的學員將在此創下許多「第一次」,包含單飛、投射武器等,並在結訓後正式展開飛行生涯。
「龍騰飛將起,鐵翼捍領空」F-5E/F中正號戰鬥機對我國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不論是在民國六○年代迅速填補我空防戰力,或是對日後自力研製、生產AT-3自強噴射教練機、XA-3雷鳴號噴射攻擊機及IDF(F-CK-1)經國號戰機均發揮正面影響,對我國航空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或許終有一日,驍勇善戰的「老虎」終將隱居幕後,但所寫下的不朽傳奇將為後人津津樂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