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與盟邦「太平洋棧道」演習規模 美軍推新聯戰 重塑小而精部隊

編譯王能斌、王光磊/綜合外電報導

 在員額裁減與五角大廈推動新聯戰概念的影響下,美國陸軍積極尋找新出路。繼2014年首度舉行「太平洋棧道」(Pacific Pathways)演習,透過旅級機動部隊支援盟軍,完成快速部署目標後;今年的「太平洋棧道」會進一步擴大規模,讓3個美軍旅級作戰隊先後參與環太平洋盟國的聯合演習,除展現新式陸軍投射概念外,更凸顯「重塑」後的美國陸軍小而美、小而精的部隊特色。

 去年秋天,美國陸軍首次舉行「太平洋棧道」系列演習。駐在華盛頓州路易斯基地的步2師第2史崔克旅級作戰隊(BCT),先後參與印尼的「高魯達之盾」、馬來西亞的「凱力斯出擊」以及日本的「東方之盾」3場軍演。

 這是美軍以全新概念推動的軍演思維:以同一支部隊分別進行連續海外部署,參與多項演訓任務。這不但是經費撙節下最有效率的部署方式,也能使該旅的指、管、通信系統能力大幅提升,甚至讓參演部隊對於區域盟邦與地理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提高美軍部隊執行任務的能力。

 根據《星條旗報》報導,今年陸軍將進一步擴大「太平洋棧道」系列演習的規模,將派出的BCT數量從1個擴大到3個,其中第1支BCT—步25師第2旅級作戰隊,已參與15日在泰國展開的「金色眼鏡蛇」軍演,隨後將繼續參加在南韓的「鷂鷹」軍演,以及在菲律賓的「肩並肩」軍演。

 第2支BCT則將在年中參與澳洲的「護衛軍刀」、印尼的「高魯達之盾」與馬來西亞的「凱力斯出擊」等3場軍演。最後第3支BCT預定於年底展開部署,但前往的國家與演習仍未定。

 對參演的BCT而言,許多小部隊將分散在戰區內,以「分散式指揮架構」為核心,利用遠距通訊技術以及由下而上的作業方式,顛覆美軍傳統領導形態,同時,也與過去在阿富汗及伊拉克戰場上以旅級作戰隊為戰術單位,只在責任區內行動的作戰方式有所不同。

 曾在2014年「太平洋棧道」中,主導步2師第2史崔克BCT演訓計畫的鮑爾斯少校表示,新的戰術屬於「跨戰區」行動,因此對領導能力是很大的考驗。同時,參與移地訓練的官兵也學到許多除了高科技作戰之外的技能—如野外求生。

 在演訓過程中,配屬給該BCT的步2師航空旅部分單位,也獲得與印尼及大馬航管合作的機會,這是在美國國內的演習中極為難得的經驗。除此之外,頻繁的移地訓練,更使美軍部隊機動能力提升,這是在戰技外最大的收穫。

 美軍將在今年秋季正式提出「全球共域進出與機動聯戰概念」(JAM-GC)文件,大幅加強美軍快速投射的反應能力。「太平洋棧道」系列演習不但是美陸軍先一步「戰場經營」的行動,更是對未來變化中的美軍整體策略「預作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諸葛風雲 的頭像
    諸葛風雲

    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