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復航空難 海軍水下作業訓練曝光
字級:
(更新:新增動即時)
復航前天發生空難,國軍立即加入救援行動,海軍水下作業大隊更是冒著低溫,下水搜救。水下作業大隊副大隊長陳昌宗中校今天受訪表示,這次由大隊長領隊,派出基隆第三作業隊25名隊員,連日配合現場消防局指揮調度救援,第一天從下午支援到隔天凌晨1-2點,當天早上7點繼續支援,傍晚6點多結束,今天第三天也同樣7點就到現場待命支援。
電影《怒海潛將》是描述美國海軍首位黑人潛水員,不屈不撓通過嚴格訓練的故事。國軍則有一支「水下作業大隊」,於1959年11月1日由原救難任務編組,擴編為海軍救難大隊,隸屬142艦隊;2005年1月1日併編爆破大隊「水中械彈處理中隊」,同年7月1日海軍142艦隊裁撤,更名為「海軍水下作業大隊」,改隸192艦隊,繼續執行各項救難潛水及水下械彈處理等任務。
海軍表示,水下作業大隊全隊150餘名隊員,每名隊員都要完成為期12週的水械專長班訓練,熟稔各項專業的水下作業處理裝備,每年選派人員赴美受訓,學習最新水中作業新知。
水下作業大隊下轄3個作業隊、水中械彈處理中隊以及深海作業組,其中,作業隊分別駐於左營、馬公、基隆等地,平日負責各型船艦海底門清理、俥葉大軸的檢修,與海軍船舶海難的救助、脫險等任務;水中械彈處理中隊平日則處理水中、水面與陸上未爆彈及爆炸物,並配合演訓任務,完成灘岸勘察與航道清除作業;深海作業組則執行大隊人員培訓任務。另外,也要配合投入緊急災害防救任務。
海軍指出,水下作業大隊成員除了需要完成水械專長班的訓練外,也要進行各項模擬演練。藉由綜合科目演練、水中攻擊科目模擬,以及浮力袋浮揚等項目,讓隊員充分適應水中作業環境,與熟悉各項裝備的使用。
以綜合科目演練為例,當潛水員完成著裝入水後,首要進行浮力調整,讓人員能在水中維持重心,以利於在固定的深度裡進行作業,之後進行BC(充氣式浮力救生衣)洩氣,並進行水中脫卸,開始執行「呼吸站」科目。所謂「呼吸站」,即是在泳池四周放置氣瓶,人員必須游至呼吸站進行氧氣補充,訓練適應水下憋氣時的穩定狀態,通常在10秒內徒手繞著泳池游15公尺至呼吸站進行換氣,藉由數十回的訓練,讓隊員熟悉水性,並調整好呼吸頻率,強化水下執行任務的穩定度。(陳培煌/台北報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