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場閱兵看新冷戰的虛實

點閱3135
我要評比
 
2/10
 
 
20
分享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5月9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儀式,以紀念當年抵抗納粹德國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不過,10年前同樣的典禮,西方主要國家在內的54國領袖聯袂出席,今年在美國與歐洲各國齊聲杯葛下,只剩下約20國,而且多數來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以及社會主義國家,重現了當年東西冷戰時期的光景。取而代之的,則是崛起中國的習近平高調出席,「俄中vs.歐美日」的「新冷戰」畫面在此刻呼之欲出。

歐美日一致杯葛紅場閱兵,是因為俄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吞併克里米亞,並支持烏克蘭親俄叛軍的行動。面對西方的抵制,俄國總統普丁不以為然,批評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

 

2000年,剛當選總統的普丁,在發生「911事件」後,率先表示與美國合作,共同對付恐怖活動。然而,冷戰時期應對蘇聯的北約不僅沒有因為華沙公約組織的解體而消失,反而不斷朝著俄國的方向擴大,到了2003年鄰接俄國的波羅的海三國也紛紛加盟;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來周邊國家一波又一波的「顏色革命」,讓普丁很不是滋味。去年普丁在克里米亞與烏克蘭的強勢作為中所要展現的,正是反制西方的「無畏」姿態。

然而,冷戰後席捲世界一波波的民主化浪潮下,俄國的朋友並不多,單憑俄國難以獨力抵抗來自西方的壓力。因此,拉攏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成為普丁的唯一選擇。

對同樣正在竭力阻止「西方價值入侵」的北京而言,深化與俄國密切的戰略夥伴關係,既自然又必要。中國大陸這次首度派出解放軍儀仗隊參與閱兵,另有2艘中國軍艦也參加了在黑海沿岸諾沃西比爾斯克舉行的勝利慶典,凸顯了西方抵制下「中俄聯手」的意象。不過,對中國而言,1950年代末之後「中蘇交惡」的陰影並沒有煙消雲散,以及中俄之間的內在矛盾並不因歐美的壓力而消失。

紅場閱兵後,國際媒體的焦點將轉移到9月3日北京劍指日本的「抗戰勝利大閱兵」。20多年前歐洲冷戰結束,然而韓半島與台灣海峽的冷戰遺緒仍在。近年來中日對立持續,東亞的「新冷戰」危機也話題不斷,「俄中vs.歐美日」新格局今後將如何推演,「戰後70年」的今年,是值得好好觀察的一年。

在詭譎的「新冷戰」局勢推演過程中,台灣如何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避免誤判,並在「和中、友日、親美」的外交戰略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也是一大考驗。(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