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北約空對空飛彈的標準化整合

◎魏光志

 從20世紀起,歐洲各大工業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國防工業能量,1949年「北約」建立之後,各國雖然著眼於技術、經費、工業合作比例等條件,致力於武器裝備的聯合研發,但也未曾與美製系統完全脫鉤。早在1970年代中期,美國空軍就發現他們的現役AIM-7「麻雀」飛彈在對付空中目標時並不比短程的「響尾蛇」近戰飛彈更好用,這是因為射擊任務機必須以機載雷達持續向前追瞄目標,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於機載飛行時,距離目標機愈來愈近,也讓對手有機會在被擊中前發射紅外線追熱飛彈,這種機率增加了雙方在空中兩敗俱傷的風險。

飛彈朝向小型化設計

 歐美的空戰研究專家們檢視了「冷戰」時代美、蘇戰鬥機的對抗實例,遂作成了幾點建議供國防部與軍備系統承包商參酌:新世代的空對空飛彈得朝向小型化設計,讓相對造價較低廉的戰鬥機與攻擊機攜帶,同時能藉此發揮複合延展武器系統的效益,同時也能達到「以量制價」的效果,減低生產成本。對此,美國空軍比海軍航空率先採用了這種觀點,著手設計一種全新的複合功能飛彈,以取代「麻雀」飛彈。首先將發展重點放在增加紅外線追熱飛彈在發射後的射程,同時採用主動式彈頭尋標器,讓飛彈能在飛行中轉彎改變軌跡;其次,也考慮到彈體減重以便於讓只能攜帶「響尾蛇」飛彈的發射架加掛。根據這種設計概念導致了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簡稱AMRAAM安瀾飛彈)的計畫編成,它在重量上比「麻雀」飛彈減少了50至75公斤,相當於1枚AIM-9M「響尾蛇」飛彈2/3的淨重。但是,AMRAAM在開始發展時也相對產生了幾個技術問題,尤其是在「響尾蛇」飛彈的「近戰」射程與AMRAAM的長射程之間顯然成為一種接戰距離上的鴻溝。其次,AMRAAM在性能上就不是「近戰」用途,採用雷達歸向尋標技術的範疇,就不易於在空機隊對敵機群發射大批的紅外線追熱飛彈,如此可能失掉某些空戰中的有利時機。因此,研發一種不同於AIM-9L「響尾蛇」飛彈,卻能輔助AMRAAM的紅外線追熱新彈種,遂成為北約國防承包商們的新課題,以期彌補 兩種飛彈之間的戰力空隙。

 1980年代,北約與美國簽署空對空飛彈研發的備忘錄,由美國廠商研發AMRAAM,英國的「霍克‧西德利」與「不列顛航太動力」,以及德國的「博登湖電器公司」各佔42.5%股份,另外,由加拿大佔10%股份、挪威佔5%,以期共同研發AIM-132 「先進短程空對空飛彈」。

新ASRAAM發展計畫

 觀察1980年代後期,隨著舊「蘇聯」的瓦解,美、蘇在歐洲的對抗勢力明顯消長,這種國際政治氛圍也延緩了ASRAAM飛彈的研發進度,特別是1990年10月兩德統一之後,聯邦德國空軍收編了一批原「東德」空軍的俄製R-73飛彈,這種飛彈是當時所知世界所有同級近戰飛彈中威力最強者,它的性能在北約各種紅外線近戰飛彈之上,尤其在於它能對目標進行大離軸的攻擊,也在對目標追鎖、空中機動的性能略高一籌,易於對目標的識別與鎖定。讓北約組織重新意識到同級技術上遜於蘇聯。

 1988年2月,美國對於研發ASRAAM的立場又動搖,翌年7月,德國退出計畫,只剩下英國為其皇家空軍的戰備所需強撐主持著原計畫,在同年8月份提出新的研發期程,採用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平面陣列影像尋標器,取代傳統的尋標彈頭,明顯在機動性能與反制干擾的效果上有戲劇性的升級。英國當局於1990年展開新的ASRAAM研發計畫競標,同為歐盟的法國以「雲母先進空對空飛彈」與德國「博登湖電器公司」均提出的新設計參與競標,後者的構型是專為德國的技術所製。1992年,英國國防部宣布由自家的ASRAAM計畫贏得標案,同年3月就開啟生產線,至於德國的競標專案,遂成為今日由Diehl BGT防務承包廠獨資發展的IRIS-T飛彈,專門用在歐洲戰鬥機「颱風號」之上。

 當ASRAAM量產,美國希望加入,但英國卻不樂於進度的改變,同時,藉由歐洲本身防務承包廠財政的強化與當時國際匯率的變化,讓ASRAAM在研發時受到較少的經濟波動。美國方面則改採用部分海軍與空軍的驗證成果,讓美國展開自己的AIM-9X計畫,選擇了「休斯」研製的尋標器。1995年1月時,不列顛航太動力公司安排英國資金讓ASRAAM進入AIM-9X的競標案,測試於翌年6月結束,美國方面仍然認為歐洲的ASRAAM不能滿足美軍的需要。

 最後,幾乎由英國獨資研發與製造的第1枚ASRAAM飛彈,於1998年年底撥交予皇家空軍,配備給「龍捲風」GR.4機隊和「颱風號」這兩型主力機隊,稍後,也曾短暫配發給皇家空軍的「鷂鷹」GR.7機隊。同年2月,ASRAAM還獲得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的青睞,作為F/A-18「大黃蜂」機隊的選配武器競標項目之一,與以色列製的「巨蟒」4和AIM-9X角逐南半球最大的空對空飛彈市場。2009年3月,皇澳空軍成功試射了首枚現役的ASRAAM「發射後鎖定」技術科目,摧毀在發射機後側的目標,等於證明了ASRAAM的大離軸攻擊測試獲得成功。

北約新型近戰飛彈的特色

 不論德國製IRIS-T與美製的AIM-9X都集中在短程性能,但像之前所研發過的敏捷飛彈一樣,ASRAAM呈現一種迥然不同的設計邏輯,它在於探測與攻擊更遠的目標,如前文所述它形同AMRAAM「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早期概念,藉以在敵機能於對手飛彈射程前擊落目標,因此,ASRAAM比其他型號的紅外線飛彈擷取了更多AMRAAM的技術,也增加了同級飛彈所不具備的飛行高機動性。為滿足必要的推進動力,ASRAAM的燃料火箭直徑比「響尾蛇」AIM-9M與X型的小了6.5英吋,比德國製的IRIS-T小5英吋,這個特點讓ASRAAM在推進動力與射程上都較同世代的飛彈增加了50公里。

建立緊密的空中防線

 1990年代起,北約研發的「近戰」空對空飛彈的主要改良項目,也運用在最新型號的美國製AIM-9X「響尾蛇」,採用了一具新的聚焦式平面陣列影像接收器,彈頭尋標器由被「雷神」併購前的「休斯」公司研製,這種尋標器具有長距離追鎖目標的性能,以及更高的抗干擾性能,還能以接近100度的大離軸鎖定接戰性能,能對目標的精確部位進行觀瞄與攻擊。

 此外,ASRAAM也具備「發射後鎖定」接戰性能,這種技術對於飛彈攜帶於機身內部武器艙的新一代匿蹤戰鬥機F-35存在巨大的意義,而ASRAAM的彈頭也能由「雷射近炸引信」與「撞擊式」引爆。前者通常被安裝在雷達導引尋標器上,以期在日趨複雜的電子戰環境中,獲得更佳的抗干擾效果,特別是主動抗干擾性能。 參酌目前美國與多數「北約」國家空軍戰鬥機隊,以「聯合頭盔觀瞄系統」搭配AIM-9X飛彈的運用實例,未來在「聯合戰區」的想定中,北約與美製系統各國勢必將整合各種現役近戰飛彈使用頻譜,將編制之戰鬥機隊可攜帶之飛彈型號多樣化,以期涵蓋所有空層與距離的接戰區,建立緊密的空中防線。

(作者為前空軍官校教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