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國防產業的困境

 
 

字級:

最小字型預設最大字型
2016年03月16日15:26 
 
 

作者:歐錫富(民間軍事研究者)

 
小英新政府將推動國防產業,民進黨國防白皮書提出建立國防自主產業,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但台灣先天科技不足,財力有限,高端武器種類多投資大,本身需求量小,外交孤立出口困難,無法達成經濟規模。台灣發展國防產業應該是一線機艦尋求外購或合作生產,二線機艦尋求自製,另重點發展無法外購的撒手鐧武器。
 
冷戰時期國防產業發展是不計成本追求性能的任務導向,後冷戰強調軍民兩用技術,但軍轉民並不如預期。以潛水艦為例,其減噪、特種抗壓鋼板、絕氣推進、潛望鏡、魚雷、聲納等技術,民間造船產業並不需要,沒有外溢效果。日本是軍民兩用技術典型,因戰敗無法發展國防產業,因此將軍事科技寓於民生產業,後來在美國扶持下逐步發展國防產業。日本一線戰機以外購為主,如F-15與F-35戰機,並自製F-1與心神戰機,主要作為備胎。日本為維持潛水艦產業,海上自衛隊將潛水建規模維持在16艘或未來22艘,潛水艦壽命20年,分由川崎重工與三菱重工承製,基本上每年都有一艘潛水艦下水,一艘潛水艦汰除,這樣維持完整的潛水艦產業鏈與產業周期。日本取消武器出口三原則後,在美國支持下希望將最新蒼龍級潛水艦外銷澳大利亞,但德國、法國立即投入競標。即使潛水艦技術一流的日本,武器出口同樣面臨激烈挑戰。
 
台灣發展國防產業缺點在國內市場小,高端武器研發能量不足。80年代進行的二代兵力整建計畫,主要包括經國號戰機、成功級飛彈巡防艦與M-48H虎勇戰車,但關鍵技術發動機、航電、武器系統等都要從美國進口。這些武器載台都有20、30年壽命,二代兵力計劃完成後,人員、設備無以為繼而投閒置散,無法形成產業周期。武器裝備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商品,台灣外交孤立要出口並不容易,加上關鍵零件再出口也要原產國美國同意,更是難上加難。若將經國號戰機研發製造成本除以130架,每架成本將高得嚇人,這是當時有錢買不到國際環境的不得已做法。美國後來釋出F-16戰機與M-60戰車,經國號戰機與虎勇戰車不再成為媒體焦點,主要是高端技術含量不及美製產品,歸根究底是台灣國防科技實力不足。
 
現代高端武器裝備技術含量高,投入資源龐大,除了美、俄、中等大國,傳統歐洲中型國家亦備感吃力,因而有共同研製歐洲戰機、歐洲運輸機出現,即在擴大經濟規模和分攤成本與風險。德國212潛水艦義大利也生產,法國Scorpene潛水艦西班牙也生產。荷蘭新一代潛水艦尋求與瑞典合作,瑞典A26新潛水艦也尋求與德國合作。考量台灣本身經濟與科技實力,以及類似日本F-15外購與F-1自製模式,一線機艦應以外購或共同生產為主,教練機、中小型艦艇等二線機艦自製。二線機艦在國內生產主要考量建立基本能量,提供民間就業,即使性能差一點、成本貴一些,但不是主戰機艦,應該還能接受。
 
台灣研製潛水艦除了願景,也不能不考慮風險。澳大利亞建造以瑞典Västergötland級為基礎的柯林斯級潛水艦毛病百出,妥善率一向不高;西班牙建造S-80潛水艦出現超重情況。台灣研製潛水艦不可能一步登天,不管應用何種方式獲得潛水艦,一定要尋求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合作。除了提供關鍵性次系統外,同時才有類似南韓T-50教練機打開出口的可能性。
 
至於財力部分,目前台灣整體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國防預算不可能大幅提升,增加裝備投資將是一大問題。當前世界各國平均國防預算佔GDP的2.2%左右,台灣大概在這平均數字邊緣。民進黨國防白皮書國防預算要佔3%,會造成排擠效應,除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提升至2.5%應是上限。國防預算要有效應用應該考慮繼續徵兵,實行募兵與徵兵並行制。全志願役費用太高,吃掉大半國防預算。瑞典考慮恢復徵兵,俄羅斯也是預算不足採取募兵與徵兵並行制。繼續徵兵社會態度不排斥,可促進軍民交流,成為募兵甄選人才庫,更可降低人事費增加裝備費。
 
最後,發展國防產業重點之一是發展不對稱的撒手鐧武器,作為保衛台灣生存與民主的最後防線。國防產業政治性強,投資大,回收慢,大都依賴政府支持。從過去二代兵力整建經驗來看,要務實地認知無法創造太多產業相乘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