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6號比上不足 陸空中反潛戰力悲催

高新6號比上不足 陸空中反潛戰力悲催
圖為高新6號反潛巡邏機的資料照。(圖/網路)

近年來中國為了將軍力深入遠洋,維護主權,突破島鏈,積極發展海上戰力,海軍裝備發展已進入井噴期。然而,54A型導彈護衛艦的反潛作戰能力雖已堪稱同級標竿,但水面戰艦的移動速度畢竟有限,無法對遠距離的疑似潛艇及時做出反應。因此,對提升反潛作戰體系的整體效能來說,強有力的航空反潛平臺至關重要。

然而,《鳳凰》網的軍事專論指出,遺憾的是,中國海軍艦載反潛直升機部隊的現狀頗為悲催。雖然從俄羅斯引進的Ka-28最大起飛重量達12600公斤,能攜帶充足的燃油與武器設備,但內部空間狹窄,不利於安排系統操作人員,反潛探測設備的技戰術性能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更是幾乎停留在石器時代。而Ka-28特立獨行的共軸雙旋翼設計,與解放軍日趨歐化的旋翼飛行器技術體系更是格格不入。

從法國AS565 「黑豹」衍生出的Z-9C的裝備數量比Ka-28更多,堪稱解放軍艦載反潛直升機部隊的中堅,其滿載起飛重量不到5000公斤,航程載荷性能根本無法滿足攜帶大量技術裝備,在遠離母艦的海域長時間執行反潛任務的需要。儘管Z-9C配備了與歐美同類型號並駕齊驅的現代化吊放式聲納,但仍算不上合格的反潛直升機。

專論指出,中國海軍的反潛直升機不僅在品質上聊勝於無,在數量方面也是捉襟見肘。公開資料顯示,Ka-28與Z-9C的總數,還不如現役水面戰艦的機庫數量。近些年中國海軍水面編隊出航執行任務時,便不時出現戰艦數量超過隨行直升機數量的狀況。而出於控制預算等方面的考慮,056系列輕型護衛艦並未設置機庫。而冷酷的現實在於,056就算安裝了機庫,中國海軍也沒有多餘的直升機能進駐。

2014年亮相的Z-18F是中國海軍的「灰背隼」,具備寬敞的機艙,以及較優秀的航程載荷性能,其反潛探測設備的性能如何雖不得而知,但根據中國海軍其他技術裝備近年來的發展水準判斷,應該不至於令人失望。以歐洲NFH90,或美國「海鷹」10噸級反潛直升機一統水面戰艦甲板,無疑是使艦隊整體戰鬥力最大化,後勤保障體系負擔最小化的理想選擇。然而,Z-20仍處於試飛階段,中國海軍反潛直升機輕重並立,型號混雜,高性能反潛直升機數量稀缺的情況,恐怕仍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專論指出,如果說反潛直升機的情況是悲劇,那固定翼反潛機的裝備現狀更堪稱慘劇。經過漫長的等待,中國海軍航空兵終於有了首款堪用的遠端固定翼反潛機,也就是尾部拖著長長磁異探測器的「高新6號」。先前的水轟-5不僅起飛重量偏低,飛行性能不佳,設備落後老舊,而且反潛型總共只生產了3架。

專論指出、「高新6號」的平臺尺寸、噸位、基本性能,以及反潛探測設備技術水準等大致與美軍及其盟軍現役主力型號P-3C「獵戶座」相當。作為填補解放軍兵力結構空白,積累技戰術經驗的產品,「高新6號」是合格的,但與代表航空反潛領域世界先進水準的美軍P-8A「海神」相比,在飛行速度、機載設備,以及生存能力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差距。

而法國海軍的「大西洋」2是渦槳動力固定翼反潛機,這款飛機於1989年開始交付,共生產28架,2012年時還有22架仍在服役,而其中18架將接受升級改進。

專論指出,實驗意味濃厚的「高新6號」在裝備數量上,或許將與「大西洋」2類似。20架左右的「高新6號」,足以壓制環南中國海國家與地區所能集結的常規潛艇,但用於對抗美、日聯軍的潛艇部隊,卻是杯水車薪。此外,在殲-20完成對西太平洋天空的清掃之前,無法安全展開。在可預見的未來,攜帶反潛設備吊艙的殲-16,將是比「高新6號」更理想的固定翼航空反潛平臺。

(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諸葛風雲 的頭像
    諸葛風雲

    中華台灣福爾摩沙國防軍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