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重蹈覆轍!海軍龍睛計畫受外力影響失敗
2016-04-20 10:20 聯合晚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
台灣東部發生地震頻率高,中央氣象局耗資近5億元,原委託日方廠商在東部海域建置第1條250公里長的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觀測系統,未來還要拓增到450公里長,希望能建立台灣東部外海的強震監測及建立台灣東部近海海嘯預警能力。 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網頁
海軍過去曾以極機密的「龍睛計劃」為名,計畫與美方合作,在東北部海域設置水下音響阻柵,監聽進出第二島鏈中共潛艦在水下活動的音響,但當時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地拖網漁船活動頻繁,容易破壞水下設備,最後沒有成功。
監察院提出調查報告,指中央氣象局這項計畫,預期要達到對台灣東部外海地震增加10秒地震預警時間及10分鐘海嘯預警時間,並可透過氣象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將地震訊息傳送予台灣高鐵、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捷運公司等,爭取通知列車煞停時間,如以花蓮地區發生規模7.0地震評估,預計可減少90%之受傷人數。而以歷史上台灣地震災害年平均損失估計,10秒預警時間,可減少民眾因油、電、瓦斯造成火災的財物損失每年約5億元,有效提高財務價值等效益。
但監察院發現,在舖設這項監測電纜前,海軍大氣海洋局航船佈告100年第179號所列已完成的海底光纖電纜線路、科學節點及海底地震儀位置經緯度座標,確認海底地震儀觀測系統海底觀測儀器實際位置就座落於宜蘭地區拖網漁場的漁業活動區域內。
監察院認為,氣象局辦理海底地震儀建置計畫未審慎評估設置規模及風險,又因經費不足而大幅縮減計畫規模,致效益不彰,核有缺失。
監察院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明知海底電纜設置風險,也了解宜蘭地區拖網漁業漁場分布,卻未妥適評估觀測儀器建置深度及位置,又因保護措施不足,致海纜觀測設備完工後3年即遭外力破壞,不僅無法達成預期效益,且致設備遺失,核有疏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