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北社評論〉對台灣國防軍武政策的期許
◎ 潘威佑
自台美斷交後,台灣國防武器來源多來自美軍二次大戰移防的裝備,同時受限於台美相關條例的約束,軍購僅以美方提供防衛性武器為主。直到蔣經國時代後期,台灣才開始由中科院發展武器國造。
中國軍方目前利用組織調整,將相關部門改成公司型態,並利用垂直式管理、「軍轉民營」,及全球化經濟效應,讓中國與俄羅斯及東歐國家作多面向的軍事科技與商業交流活動,快速推展並改造中國軍武軟、硬體。現在,中國的軍武已經足以對鄰近各國構成嚴重威脅。
李、陳二位總統時期,台灣軍武於國造或對美軍購方面,都達到國防產業的最高峰,以因應中國的威脅,卻遭國民黨及媒體百般杯葛。二○○八年政黨輪替後,馬政府大量降低軍武國造與對美軍購,讓民眾懷疑是否為對中國的「符合善意」回應!去年(二○一四)底,馬政府才又大聲疾呼向外採購軍備的必要,提出「一方面採購、一方面自製」口號,並指出如台灣設計的「沱江艦」、中科院的雄風/天弓導彈,及將來台灣所需潛艦,都將如此,以達成軍武國造目標。馬政府還強調在達成該目標前,美國政府將連續出售防禦性武器給台灣,其中包括依照「軍艦移轉」法案所出售的「佩理級」軍艦,總額約一八三億美元,是近二十年來最高金額。當然中國依例表示強烈反對,強調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重大損害。
最近,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針對國防產業發展提出三個方向:一、建立航太工業。二、提升船艦工業的研發。三、發展資安產業。有興趣者對內容稍加研析,即可發現蔡英文的政策,明顯高於現今馬政府在國家安全的水準。
且以台綜院戰略所對國家軍武的綜論作為總結:「若一國沒有消化新式武器的能力,那麼它就算是擁有再多的新武器,仍然沒有辦法發揮它的戰力。武器的消化除了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力之外,經常的訓練、演習,發展新的準則以及和其他軍種的聯合作戰能力,更屬必需。」面對中國的威脅,捍衛國家的主權倚靠的是堅實的國防,我們更期待新政府對於國家安全維護的積極與用心。
(作者為台灣北社理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