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的典範---巴頓將軍PATTON

2007/07/07 17:22



 

        





 

巴頓本人照片!鋼盔、 軍服、配槍、馬靴、S腰帶就是他的註冊商標!

 

導演 法蘭克林雪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演員 喬治史考特
卡爾馬登
分級 普遍級
類別 劇情
出版 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
日期 2001/5/21
片長 168分鐘
語言 ● 英語
字幕 ● 繁體中文 ● 英文 ● 韓文 ● 泰文
螢幕 ● 2.35:1
音效 ● Dolby Digital 5.1
其他 1970 最佳影片 / 男主角 / 導演...等七項大獎
 
   
 
 
 

 

巴頓將軍 劇情簡介》- 巴頓將軍出身軍人世家,並歷經西點軍事的洗禮,對歷史及古詩造詣極深,一生中最嚮往的即是立下彪功偉業,做人類歷史的見證。二次世界大戰時奉命與蒙哥馬利將軍在北非挫敗隆美爾的野心但因蒙哥馬利好大喜功再加上巴頓對部下要求嚴格...

巴頓

  在人類空前慘烈的歷史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傑出軍事將領的涌現猶如雨後春筍。在這璀璨的群星之中,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小喬治巴頓是一位及其特殊的歷史人物,對於他,軍界和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歷史評價。許多人認為:“巴頓將軍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他是美國的首席坦克專家”﹔“巴頓是二十世紀的拿破侖”。同時也有人指出:“巴頓勇猛有餘,智謀不足”.“他驕傲自大,華而不實”。但無論怎樣評說,人們都一致承認:巴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最有作為的高級將領之一,他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驚人的戰績而載入史冊。

1942年11月,美英在法屬北非登陸,巴頓被任命為西部特遣部隊總指揮,在這場有驚無險的作戰結束後,他便當了美國駐摩洛哥總督。此時,隆美爾仍在突尼斯負隅頑抗,美國第2軍由於指揮不力損失較大,士氣低落。艾森豪威爾立即下令由巴頓接任第2軍軍長職務,以重振該軍士氣。巴頓欣然受命,並表示他早就盼望和隆美爾這個“厲害的狗雜種”殺一場並親手將其擊斃。他到第2軍後,立即下令整頓風紀,規定每個軍人必須隨戴鋼盔、扎綁腿,連護士也不得例外。一周之內,人們就意識到,在“新老板”巴頓的領導下,不要打算再過以前的懶散的日子了。在他的感召下,該軍在以後的作戰中戰績卓著,和英軍配合全殲德意北非軍隊25萬人。在西西里島作戰中,他和不大瞧起美國兵的蒙哥馬利進行了比賽,結果領先占領了首府巴勒莫,收復了該島。從此時起,他成了使德軍望而生畏的少數西方將領之一。



盟軍諾曼地登陸後,巴頓指揮的第3集團軍奉命進行布列塔尼戰役,但他認為該半島的德軍已無大作為,於是以主力南取昂熱,東攻勒芒,然後來了一個漂亮的左鉤,向北直插阿爾讓當,對法萊茲地區的10個德國師即將形成合圍態勢。但由於盟軍之間協調不力,這次圍殲戰沒有完全達到目的。此後他不顧天氣惡劣,燃料缺乏,催動部隊直撲齊格菲防線,於1944年3月下旬,搶先渡過了萊茵河,長驅直入德境。巴頓的第3集團軍踏上歐洲大陸,轉戰281天,共殲德軍144.4萬,為結束歐戰作出了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三個月,他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2404448

<搶救雷恩大兵>與<紅色警戒>在去年再次掀起戰爭電影的風潮,而在電影音樂上,威廉斯和季默也為戰爭電影音樂帶來全新的感受,既然這樣的電影音樂是”新”的,那麼過去的戰爭電影音樂又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我想一定有很多人腦中已經浮現<桂河大橋>那樣的進行曲了,的確,軍樂與各式各樣的進行曲在七十代以前的戰爭電影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榮耀與使命”仍是當代戰爭電影中的重要主題,而接下來的戰爭電影(特別是越戰電影),音樂就要來的陰沈晦暗的多(比較接近<紅色警戒>的氣質),因為反戰的意識和批判的色彩強烈了起來,簡單的說,”榮耀”與”批判”是過去戰爭電影音樂最常見的主題(我想這也是我鍾愛<搶救雷恩大兵>的原因,因為基本上威廉斯呈現了不同的觀點),雖然回顧過去的戰爭電影,會發現有許多共通或雷同的特質,但的確留下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樂章,最令人懷念的曲式無疑是進行曲,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傑瑞.哥德斯密1970年的<巴頓將軍>.

  基本上<巴頓將軍>中的主題進行曲,是哥德斯密寫過最精彩的主題之一,也是本片配樂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但<巴頓將軍>配樂的深度不僅於此,我想這是因為<巴頓將軍>本身也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戰爭電影,1997年<巴頓將軍>的電影配樂重新發行,Sarabande邀請哥德斯密親自指揮演出這張新版電影原聲帶,同時在這張原聲帶中,也收錄了哥德斯密在1970年的另一部電影音樂代表作<虎!虎!虎!>,這兩部同一年推出的戰爭電影,同樣皆以二次大戰為背景,不過兩者的氣質有很大的差別,哥德斯密的音樂詮釋也大異其趣,因此同時收錄在這張電影原聲帶中,豐富了整張作品的特色.

  <巴頓將軍>由法蘭克林.雪夫納(Franklin J Schaffner)執導,編劇是後來執導<教父>的法蘭西斯.柯波拉,在當屆金像獎中,囊括最佳影片,導演,編劇與男主角等七項大獎,雖然在得獎的項目和數目上沒有破紀錄,不過男主角喬治.史考特倒是創下了拒領金像獎的紀錄.雪夫納於1989年過世,是6,70年代的重要導演,與傑瑞.哥德斯密的合作十分密切,一如希區考克和伯納赫曼,雪夫納和哥德斯密曾被視作早期導演與配樂家的重要組合,曾合作過<巴頓將軍>,<浩劫餘生>,<惡魔島>,<巴西來的男孩>等知名作品.<巴頓將軍>雖是1970年的戰爭電影,但感覺上與當代的戰爭電影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它是一部以二次大戰為背景的人物傳記,它的戰爭場面雖然浩大,但在三個小時的片長中並沒有佔很大的比例,反而在巴頓的塑造和刻劃上,複雜且迷人,不論編導演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現,可以說是首開文藝戰爭電影先河的代表作.

  哥德斯密在這部三個小時的電影中,只寫了三十分鐘左右的配樂,因為他意識到這部電影不需要太多的音樂,音樂的表現重點放在巴頓的描繪上,他為巴頓將軍寫了一個相當精彩的進行曲(Main Title),襯托巴頓將軍身分的同時,也具體呈現了巴頓嚮往彪功的雄心,這首作品完全是英姿勃發,豪放震撼的軍號樂,是哥德斯密寫過好的主題之一.

  雖然電影以巴頓聲勢浩大的進行曲作為開場,但畫面中卻是蒼涼的戰野,而且前半部配樂實際上是偏向深沈潛思的作品.在<帝國大反擊>中,尤達告訴路克,戰爭不會使人”偉大”,不過巴頓顯然不是這麼想的,出身軍人世家的巴頓,一心嚮往在戰場上揚名立萬,名垂青史,從電影一開場,巴頓站在巨幅星條旗下,意氣風發的一席演說,就可以感受到巴頓真心相信,唯有在戰爭中才能展現人性的勇氣與情操,不過別以為在電影中的巴頓是窮兵黷武,唯恐天下不亂之徒,相對於巴頓粗獷豪爽的作風,他對戰爭的嚮往反而富有一股深刻的哲理,甚至是詩意,他在千年歷史的古戰場上,和屬下間一席借古喻今的談話,不僅展現了他出色的文學與歷史涵養,同時也點明了巴頓獨有的宿命觀點,巴頓對戰爭有著特殊的感情和壯志,彷彿和這些古老戰場上的戰魂是相通的,站在二千年前的戰場上,他告訴屬下,他仿佛曾經歷過二千年前的輝煌戰事,現在,是另一個風雲際會的戰爭時代,他又回來了.他真心相信自己是為戰爭而生的,一如那些在歷史上立下豐功偉業的千古名將,他也會在歷史上寫下他的章節,所以巴頓不僅對軍人的榮譽,勇氣與情操,有著崇高的敬意(如對負傷的士兵,陣亡的下屬,巴頓都流露出真情至性的尊崇),同時你也可以說,他是真心的喜愛戰爭.

  哥德斯密在音樂中,寫了一組三連音,有如迴音般的樂句,來作為巴頓這種宿命的,懷古的戰爭情結的主題,這個主題用來描寫古老戰場帶給巴頓的思緒(The Battle Ground),或者是描繪巴頓在軍人的墓園(The Cemetery),陣亡屬下的葬禮中(The Funeral)的情景,平穩深沈的緩慢打擊中,幽幽迴盪著三連音的樂句,是一個感覺十分深沈悠遠的主題,而The First Battle中,則將這個三連音的主題和代表巴頓信仰的宗教主題,結合成巴頓備戰時的音樂,同樣也是沈穩莊重的風格,這一戰對巴頓而言意義非凡,因為對手正是德國大將隆美爾.也因為在前半部電影原聲帶中,代表命運的三連音主題,與宗教信仰的這兩個主題是音樂上的主軸,這使的前半張作品十分沈靜幽遠,帶有一種古老遙遠的深邃思緒,這些音樂成功的表現出巴頓眼中的軍人情操,是充滿了高貴的人格與無懼的勇氣的,一如古老詩歌文學中歌頌的戰神風範.

  Hospital這段音樂原本是用來描寫巴頓在醫院中毆打士兵的這場戲的,哥德斯密使用三連音的主題作為開場,表現巴頓對負傷士兵的尊重,不過巴頓後來卻毆打了一名因壓力過大,情緒失控而留在醫院休養的士兵,理由是巴頓覺得這樣的士兵有辱軍職,不配和其他因責任與使命而負傷的弟兄待在一起,巴頓真心看不起這樣的軍人,而將這名士兵驅離,這樣的舉動後來也在國內引起輿論反彈,而成為巴頓昇遷的阻力,在這段音樂中,哥德斯密以三連音的主題做為主軸,鋪陳了一段輕柔卻極富感情的旋律,感覺類似威廉斯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的表現,目的是試圖以帶有同情色彩的音樂,來反差巴頓魯莽的行為,哥德斯密回憶時說,當時導演法蘭克林原本是不希望這段戲有任何音樂的,但是法蘭克林就是那種不會拒絕別人的人,特別是當別人為了他的電影盡心盡力創作了東西時,所以法蘭克林反覆的去思考這段音樂的效果,就這樣耗了一天,試圖去找出保留這段音樂的理由,到後來反而是哥德斯密自己向法蘭克林說,還是算了,這段音樂的確是不配.所以這段音樂並沒有使用在電影中,原因是實在和電影不搭調,而且哥德斯密的音樂的確太煽情了,反而會誤導觀眾覺得巴頓的行為是正確的.

  前半部配樂的感覺,除了一開場的進行曲之外,其實並不像七十年代的戰爭電影,反而更接近<搶救雷恩大兵>的質感,不過在色調上要來的比較黑暗,同時也深沈許多,但後半段的電影原聲帶開始出現不同的表現,巴頓將軍進行曲的氣勢全面的發揮起來,三連音的主題依然迴盪在浩大的進行曲中,詮釋出巴頓戰功的輝煌時刻.而且除了巴頓的進行曲之外,哥德斯密也為巴頓的對手德軍,寫了一首進行曲作為主題(German March),不過這並不是一部<星際大戰>那樣的電影,因此德軍的主題當然也不是像”帝國進行曲”那樣具有明顯的反派氣質,事實上德軍的進行曲仍是一首相當壯盛英氣的作品,而且它和巴頓的主題絕對是不相似的,不過它的確也會出現比較具有威脅性的變奏,如German Advance這段描寫德軍在惡劣的天候中的戰爭部署,聽起來就具有黑暗與侵略的質感.這張原聲帶的前半段雖是沈靜的作品,但後半段的原聲帶中,巴頓的主題和德軍的進行曲,時而各自獨立,時而糾結對峙,風格反而轉變的非常浩大震撼,在音樂上出現新的視野,因此後半部音樂比較接近樂迷所熟悉,或喜愛的哥德斯密音樂,壯麗而充滿豪情.

  整體說起來,這部電影配樂以軍樂的主題,和三連音小號的主題,以及代表巴頓信仰的宗教這三個不同的主題,呈現了巴頓這個角色的各個角度和特質,在影片一開場的Main Title即是結合了這三個主題而成,這三個主題可以各自發揮,卻又彼此交織,成功的以兼具了具象和抽象的手法,勾勒出巴頓的形象與內心世界,哥德斯密雖然沒有拿下金像獎,但手法的成熟與洗練仍不愧大師風采.

  在原聲帶中所收錄的另一部作品<虎!虎!虎!>,內容描寫扭轉二次大戰戰局的珍珠港事件,”虎虎虎”則是日軍當年發動攻擊的密碼,洛伊還記得這部電影是上軍訓課時看的,看完了還有教官的專業解說,告訴大家美軍是如何的鬆懈與一再疏忽,才造成珍珠港受襲時的重大損失,和<巴頓將軍>比較之下,<虎!虎!虎!>呈現了當代戰爭電影的典型,採取平鋪直述,忠實重現史實的敘事模式,幾乎像是明星演的紀錄片,而戰爭場面的浩大則展現了當代好萊塢製片驚人的動員力,在完全不仰賴電腦與特效之下,重現了當年珍珠港受襲時全無防備,任人宰割的慘痛災情,”成群”的戰艦飛機在銀幕上炸到翻天,即使是現在看還是十分壯觀.

  這也是一部很短的電影配樂,哥德斯密的音樂重點完全放在日軍描寫上,雖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挑起了二次大戰時的美日戰端,不過這部電影卻是一部美日合作的作品,當中有一半的製作人員是日本人,而且全片有一半說的是日文,哥德斯密以東洋色彩十分鮮明強烈的”管絃樂”,來表現日軍的運籌帷幄,雖說不脫將日軍描繪成帶侵犯與威脅質感的帝國形象,但哥德斯密對日本音樂的掌握,以及管絃樂揉合東洋風的手法,可說是精彩絕倫,也塑造出戰爭電影音樂中十分獨到的音樂型態.Main Title一開場的兩個主題樂句即展現了壓迫強悍的破題,打擊和管樂的手法呈現了哥德斯密在60,70年代的典型質感,而緊跟著以東洋色彩強烈的主題展現日軍的軍容,主旋律日本風十足,而管絃編曲沈重而壯大,日本軍國主義的黷武形象表現的十分傳神霸氣.而Pre-Filght和On The Way則是非常出色的哥德斯密式動作音樂,當然這些樂曲中也散發著一股另類的東洋風.至於Imperial Palace則是質感黑暗陰沈的作品,打擊,木管和撥絃的手法都十足的日式,終曲End Title音樂再回到日本的主題旋律,雖然日軍襲擊珍珠港大獲全勝,但編曲相較於開場時的Main Title,反而多了一份隱憂的味道,因為影片在三本五十六的一段話上淡出: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怕喚醒了一個沈睡的巨人,加強了他反擊的決心,戰爭,才剛剛開始.

  比起<巴頓將軍>中的表現手法,哥德斯密對日軍的描寫要來的陰沈黑暗的多,而且採取了地域色彩十分強烈的”日式管絃樂”,取代一般戰爭電影中的西方軍樂,因此即使是對日軍壯盛軍容的描寫,也感受不到任何明亮光輝的質感,反而是一種強悍的壓迫色彩,而且帶有深沈的陰謀氣質,或許這樣的音樂突顯出十分明顯的刻板印象,但哥德斯密結合日本音樂和管絃編曲的手法的確有令人驚艷的水準,這樣的描寫手法,也是許多當代戰爭電影音樂中,典型的日本軍國形象.

  整體說來,97年這張重新演出,結合了<巴頓將軍>與<虎!虎!虎!>的電影原聲帶,不僅音樂精彩,演出精湛,錄音出色,而且還一次收錄了兩部風格各異,哥德斯密的完整配樂,可以說是Sarabande近來發行的一系列重新演出的經典電影音樂中(如<超人>,<似曾相識>,<遠離非洲>,<驚魂記>等),最值得一買的作品之一了,當然,像我這麼貪心的樂迷,還是會有些得寸進尺的覺得,這張專輯如果能再加上哥德斯密另一部同型二次大戰電影配樂<麥克阿瑟>,就更完美了.

------------------------------------------------------------------------------------------------------------

片頭的開場,真的讓我好像見到巴頓本人!片中將巴頓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的競爭關係刻畫的淋漓盡致,最讓我感動的是巴頓的軍事及文學素養,美國的軍人諸凡艾森豪、麥克阿瑟及巴頓等名將的人文素養在各國幾乎是很難找到的!值得我們學習!由於巴頓太有名了,諾曼地登陸還利用他的知名度,因為盟軍將巴頓部屬在法國加來的對岸,使得德軍把加萊—英吉利海峽最狹窄的地段,作爲重點設防的地區,以爲盟軍會把這裏作爲主攻的方向。因此牽制了數萬德軍,因為德軍一直以為盟軍會以巴頓為主力,而未將防守重心放在諾曼地!可見德軍對巴頓的重視!真是一代名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諸葛風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