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機國造 妄想「摸蜊仔兼洗褲」?
2016-08-15 02:57 聯合報 高智陽/軍事研究者(台北市)
「國機國造」是蔡政府力推的政策,但昨天報載,汰換老舊AT-3教練機和F-5戰機的空軍高教機案是否應「國機國造」,仍有爭議。其實要討論國機該如何造,還是要溯本清源,回到政策初衷,即空軍這個最終使用者的需求上。
漢翔公司對由IDF研改來的XAT-5高教機自信滿滿,並自豪會採用最新航太技術,但新技術代表高風險,高風險代表不斷追加的預算和不斷延後的交機時程,甚至也墊高了研發失敗的風險。漢翔「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無可厚非,但飛機沒有造出來前,性能能否達標誰也不知道,因此XAT-5高教機還潛藏著性能疑慮。
為維繫空軍戰力和訓練能量,空軍需要的是目前市場上性能最佳的高教機,除非買不到或超出預算,這個原則不能因「國機國造」而有折扣。所以XAT-5高教機不能躲在「國機國造」保護傘下,仍應與外國製高教機一起進行評比,性能不能妥協,不能為了要「國機國造」而「國機國造」,迫使空軍使用次級產品。對此空軍應有專業上的堅持,不能因政治壓力而妥協。
基於使用者的需求,空軍自然是希望維持訓練任務不中斷,新機汰換舊機能無縫接軌,因此空軍籌獲高教機有時程壓力和性能要求,能承擔的風險彈性並不大,自然傾向採用現貨市場中性能穩定成熟的外國製高教機,所以空軍希望藉由取得授權生產方式在台灣組裝外國製高教機,兼顧「國機國造」政策和獲得時程及飛機品質。
自行研製高教機可增加航太產業研發能量與產值是事實,但這榮景只是一時的,即使高教機後續的後勤維修保養可讓台灣航太產業進補廿多年,不過這種「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方式,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視之,只是把錢從左手交到右手而己。
航太產業絕對不只是內需市場,如果相關產品不能外銷,不僅成本高昂,也使得發展航太產業成為空談。即使能自行設計戰機,但其中的引擎、空用雷達和精密的航電設備無法全部自製,外銷勢必遭人掣肘,所以軍機市場對台灣而言,只是看得見吃不到的大餅。獨鍾軍機市場,只能關門自己玩,對台灣航太產業發展等於是死胡同。
真要透過飛機設計、全機製造的方式帶動台灣航太產業,應拋棄「戰機國造」迷思,改從運輸機或商用飛機著手,或者直接拋棄全機製造的成品迷思,改投入機體、引擎等關鍵零組件或航電設備的研發,成為全球航太產業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才是藍海。
「國機國造」應解讀為國家的飛機在國內製造,來為空軍解套。如果蔡政府堅持要把發展航太產業和國防發展綁在一起「摸蜊仔兼洗褲」,可能弄巧成拙,還賠上了台灣的國防安全。
留言列表